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告状的自问与反思

(2016-03-29 05:51:03)
标签:

阆中李国茂

分类: 家校共育

一到办公室,同事们正在为家长告状的是议论纷纷。

“现在的家长,有点胡搅蛮缠。”王彬老师愤愤不平。

“是啊,还动不动就告状,昨天我班就有家长直接找到校长那里去了。”胡娇好像有点茫然。

“您还好哦,一开学就有家长把电话打到教育局去了,说我第一天早放了20分钟。”蒲璇一肚子苦水。

“着还不算啥,上年有人把我告到纪委,说我乱收费,根本就没有的事嘛!”汪颖颖拍了两下桌子。

一下子全办公室炸开了锅,大家一脸的无奈。

“李老师,您班有家长告状吗?”梁妍冲着我问。

“没有啊!30多年来一直没有。”我是不假思索的回应了。

办公室一下静了下来。

当下,散见于报刊、网络的“校闹”、“学闹”事件再不那么新鲜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正确,家长在“鸣冤叫屈”,媒体像苍蝇盯着,极力炒作,学校也在指责家长“瞎胡闹”。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学校,特别是班主任确实有自问的必要。

首先,您告过学生的状吗?孩子们来到学校,总有不完美的地方,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习惯问题,这些问题究竟谁来解决?现实中,我们发现,部分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动不动就找家长,学生不好好听课找家长,不完成作业找家长,不喜欢集体活动找家长,打架斗殴找家长,家长孩子一起成为了老师的出气筒。甚至家长孩子一起“受教育”,所谓“三头对六面”,要刨根究底,把问题弄清楚,这样锱铢必较,把家长、学生逼到墙角,可想而知,自尊心一定会收到伤害的。有这样一个案例:学校在开展学生作业展评时,发现一位语文老师把“川流不息”打了个×,校长找到这个老师谈心,教育人不能够工作马虎,要做良心工作,老师拿到作业,憋了一肚子火,原来是学生在老师评讲时悄悄改过来了,而且不留痕迹,不细心根本看不出来,这个老师找到学生吴悟,一顿狠批,又找来家长,一顿数落,说孩子不诚实,是个“慌子大王”,说家长教子无方。多么小的问题,教师就这样兴师问罪,甚至“三堂会审”。合适吗?

其次,您冷落过孩子吗?孩子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呵护,他们希望老师公平公正。有一个案例,学生吴悟,贪玩、好动,课堂上也坐不住,老师就把他调到最后一排左边的一个角落里,一时间,孩子上课无精打采,成绩直线下滑,老师也不闻不问。家长知道这件事后,三番五次找到班主任,说孩子天生弱视,四方求医,毫无起色,配戴眼镜也无济于事,请求调换一下座位。班主任居然理直气壮的告诉家长,座位是按成绩优劣、习惯好坏编排的,制度不能破坏。一个被冷落、边缘化的孩子,家长不会有想法吗?

还有,您在公开场合揭过学生“丑”吗?孩子天真烂漫,有时干出一些“臭事”在所难免,诸如学生“早恋”,贪玩,偷拿东西,吃零食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细细观察,巧妙化解,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处理问题简单,甚至有粗暴之嫌,动不动就公开检讨,还把检讨张贴,甚至在全校大会上亮相,还美其名曰“知羞而后改”,这些做法确实值得商榷,这种“示众”的做法应该休矣,试想,对孩子抱着莫大希望的家长知道了是个什么滋味。

凡此种种,不难发现,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在细微之处的处理还是存在疏漏,值得深刻反思。

反思一:把学校建成温暖场。家长把一个满怀希望的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承担起了培育、呵护的责任,家庭、学校就成为了一个共同体。孩子的问题需要齐心协力来解决,不能把学生的过失或者错误踢给家长。我们应该和家长一起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成长的希望,和家长交流时最好不要“告状”,冒昧的说,“告状”会使家长认为老师不负责任,甚至认为老师无能。那可就是两败俱伤,“毁人不倦”了,只有一起寻找培养孩子的契合点才会更有效达到成功或者的目的。

反思二:对学生多一点宽容。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孩子调皮捣蛋是常有的事,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轻言放弃,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我们应该寻找到引导孩子向上、向善的方法,千万不要冷落孩子,一遇到问题孩子就把他丢到边缘,做一个冷眼旁观者,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啊!多给孩子阳光,多给孩子温暖,让他们在幸福的生态下快乐成长。应该摒弃让孩子“出丑”的现场直播的方法,说不定冷一冷,和孩子私下沟通,和风细雨的就把看似严重的问题解决了,往往疾风骤雨的效果是很不好的。要知道:孩子犯错误,上帝也是会原谅的。

反思三:家校联系,避免人机对话的尴尬,更不要把他作为学生过错的曝光平台。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时兴的QQ、微信似乎替代了人与人直接对话。诚然,QQ、微信等使交流更方便更快捷,但在家校联系中一味的依赖它,甚至作为信息来源的唯一平台,有可能造成信息不对称,得到的碎片化的信息甚至会失真。同时,还应该掌握好信息发布的内容,个别学生的“不当行为”,不宜与公开发布,内容以学生的成长,教育方法的探讨为主,还应该多措并举,诸如家校联系卡,发挥文本的作用,不要丢掉了传统的家访,家访可以面对面交流,更有利于沟通,学校开展亲子活动,家长会也是很好的形式。

多一种途径,就多了一个解决问题之路,多一种方法。创新家校联系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竭力避免家长告状的“风险”,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既然做了老师,就不可能避免与家长联系,就不可能没有矛盾。但需要的是细腻,哪一个家长喜欢向阳,哪一个家长喜欢躲阴,哪一个家长怕水,都要看在眼里,烂熟于心。否者,就有可能一副好心肠,反而招来告状的囧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