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与学为啥那么难以协调?

(2016-03-27 20:25:37)
标签:

钱永华

分类: 呐喊.建议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从来就是说不完的话题,无论猴年马月如何的课程改革,教与学就像课程改革的两个车轮,忽略了哪一个轮子,都有可能让一场轰轰烈烈地改革半途而废,沦落红尘。

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抱怨一方的不作为,殊不知,“教”与“学”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丢弃了任何一方的作为,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与价值。然而,在当下许多学校,我们往往因为教与学不能够和谐统一,导致师生之间矛盾重重,很难产生实效,一方面,教师教得挺累,另一方面学生学得挺苦,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恐怕就像一个永久的谜,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解开。

学校从名称上看,自然是学习的地方,就像曾经用过的名字“学堂”那样,也不知是不是想要与教堂相区别,才有了“学堂”、“学校”这样的看上去以学为主的名字,然而,有意思的是,学校里的基本单位,并不叫学室,而是光明正大的称其为教室,很显然,在潜意识里无意在强化“教”了。可见,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层单位,也没有在“教”与“学”协调上理出个头绪来,难怪课程改革总是不了了之的居多。

《礼记·学记》中旗帜鲜明的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可惜的是,人们常常误解了这段话的意义,总是把学习的主体搞错了。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来看,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也就是说,学校到底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我看归根到底依旧是学生第一。教学相长的根本在于学生学习知识,才能够知道不足,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在学业上还有许多不足,唯有主动学习,积极帮助别人学习,才能够在遇到未知领域知识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反而能够勉励自己与同道中人一起探究出更加精彩的知识来。

教学相长,绝不发生在师生之间,而应该在学生之间进行,这是许多教育人之所以不能够协调“教”与“学”关系的根本原因所在。我发现,时下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等概念,都是在强调教师与学生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实质上偏离了教与学到底谁是主体的问题,导致现在依旧议论纷纷,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一个人的认知从来都是在主动学习与帮助别人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更加深入的理解,而不是如今所谓在教师引导下圈养式的学习,这种实质性的学习常常被僵化的教与学给束缚了,难怪许多小孩特别困惑,老师为啥要翻来覆去地讲许多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如果没有考试在后面给予支撑,不知道多少老师会气得吐血呢?

每年都会有师生因为作业的问题而发生纠葛,从而产生许多悲剧结果,我们在感叹之时,不妨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我们这种强制性的教学对孩子的终身学习有没有什么用?许多知识的学习等到了孩子毕业后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只有正确理清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才能够让孩子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理解与运用,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才是一个人今后立足社会的关键窍门。

我们回过头来思量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又有几个人愿意固守这些知识沾沾自喜,而不愿意接纳一些新知识,如果老是固执地局限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往往会成为社会的多余人、淘汰者。

社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这恰恰是我们学校需要给孩子们培养的永久性的能力,如果整日里只知道灌输死板的书本知识,恐怕除了可以赢得试卷上的分数外,想要孩子们赢得世界,拥有美好未来,那就难比登天了。

多少年前,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培养一个个“小先生”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想想,这才是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用心得出的正确结论。“小先生”无疑在教别的孩子知识时首先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在帮助别人懂得知识之时,不仅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难怪古代的许多宿儒,绝不会喋喋不休地讲课,而是面对新的文章之时,只是简简单单地句读而已。我觉得这些有名的宿儒自己一定是学习的高手,他们就像百科全书,只是在学生出现困惑时稍微点拨一下,这样的自悟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小先生”不可能一开始什么都懂,当然需要大人给予帮助与引导了,然而,最近流行的“翻转式课堂”似乎反转了许多人的教育观点。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孩子超级知识宝库,只要你学会给他们搭建丰富多彩的舞台,他们绝不会给你失望,往往带来的是更加令人惊讶地创新与实践。学校不应该是教导与训导的场所,更应该是搭建舞台与引导探究的殿堂,只要我们彻底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为主体的教与学中走出来,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实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理想境界。

“自主、合作、探究”,我们老是强调教师如何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而不是学习如何“自主”、“合作”、“探究”,从而出现了许多公开课依旧围绕教师为中心不放弃,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到底是不是主动的学习与创造,那就是值得怀疑的事儿了。人们总是希望课堂能够生成智慧,殊不知教师往往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起决定性作用,导致学生不过去跑龙套的工具,美其名曰“完成教学任务”,实质上,依旧是没有把学生的“学”放在眼里,从根本上看,教师依旧教得挺累,学生自然也学得并不轻松。

我发现,学生喜欢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而不是教师直接提问,学生跟在后面被动解答问题,一旦师生在知识面前建立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能从压迫式的关系中走出来,成为知识学习的真正主人。实际上,教师不应该是喋喋不休的指挥家,更应该像一部活字典,只要学生遇到什么样的学习困难,你可以给予启发,从而赢得更大的学习自信。

“兵教兵”,由于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自然学出来的结果也千差万别,这就给“教然后知困”提供了最有效的实践场所,明智的教师绝不会苦口婆心地在讲台上吆来喝去,而是发挥“小先生”的作用,让更多的孩子成为“小先生”,一旦课堂上人人都是“小先生”,学习自然会成为教室的主流,到时,我们的老师才会从尴尬的师生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搭建知识学习平台与引导知识学习的火把点燃者,又有谁会为教与学不能够实现和谐而苦恼呢?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而已”,“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知为啥,我发现似乎在误导教育人,看上去说的头头是道,实质上偏离了教学相长的原则,忽略了“小先生”的作用,导致许多教师口干舌燥地赶进度,重复知识点,学生没完没了地走进题海中,被迫在无趣的、被迫的知识学习中苦苦煎熬。

有人说,如果取消中考、高考,那该多好呀!实质上,就算取消中考、高考,如果我们依旧不能够从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相脱节的关系上解脱出来,照样学生没办法学出什么来,只是徒增了几个书呆子而已?

总之,教与学不能够协调起来,关键在于到底谁是学习的主人这个问题没有从言论与实践中真正落到实处,看来,教育之路依旧漫长,来不得半点马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