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来说,备课不能不说是最基本的劳动。备课也是体现和反映教室教学理念,教学基本功力,教师对学情、教情和教材理解掌握程度的最主要的尺度。在传统教学中,备课除了大纲、课本、教参之外,就孤零零的存在在教师的教书生涯中。更有甚者,好多教师一个教案一教就是几十年。教育管理者用修修补补几十年的教案度量着教师讲课功力深厚与否的尺度。
正如社会多元、价值多元化一样,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和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作为知识和技能独占者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更多的是教师知识存量不足,技能远远落后于时代,观念跟不上学生。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备课就不再孤单了,传统知识和技能的承继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教育手段乃至教育本身,使备课与许多新词旧词交织在一起。理念、方法、课标、学情、教情、三维目标、课程、教材、课程资源、设计、生成、情景、自主、合作、探究、课程整合、温故知新、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教具与媒体技术、互联网、微课、翻转教学等等,一股脑儿涌进了教师的备课空间。
膨胀的新词旧词纠结着教师,纠结着学生,纠结着教育管理者,甚至纠结着整个教育。究竟怎样备课才对,怎样备课才符合站在学校中央的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终身成长,或许“提纲携领”是统御这些词的一种办法。在众多的与备课血肉相连的词语中,或许“理念”是最核心的词语之一。我想,我们的备课只要真正“让学生站在学校最中央”,“让教师站在课堂最中央”,技能解决创新和以人为本的说辞,又不会忘了教师的本份和教育的原本。
教师只有念好“为了学生、及于学生、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两句经,学校只要念好“个性发展、特色发展、终身发展”和“以人为本、学教融合”等这几句经,教师的备课或许就不太难了,教师备课的空间或许就宽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