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有方法的
(2016-03-17 06:25:29)
标签:
文正 |
分类: 家校共育 |
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在网上诉苦,大意是:孩子调皮不听话,说的轻了不听,说的重了对抗,讲不通道理。有时气急了忍不住打一顿,事后又后悔。怕管的重了孩子将来胆小懦弱,管的轻了将来学坏。轻不得、重不得,说不得、打不得。
这位母亲问:谁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告诉她。
于是,我写了一点自己的感想与这位母亲对话。
一.三岁多的孩子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这一生会发展成什么样,会取得多大的成就,可以说,3到7岁就基本决定一半了!
三岁的孩子如何教育?除了极端性的教育方法外,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也谈不上整套方法。但大多数家庭自觉或不自觉的都会关注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
问题的关键是,教育的结果不尽相同。这就使得人们努力思考并且想去学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才对呢?我认为,专门去寻找追求一整套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否则就会生搬硬套,走入岐路。因此,只要我们把握住基本的教育理念,不急不燥,注意引导,就可以了。
纵观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各种各样家庭教育的成果实际上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家长谈起自己孩子的时候说,“这孩子怎么就不象我呢”。其实,孩子从骨子里就是家长的影子,从根本上讲,不是不象,而是象极了。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家长平时的一言一行,你平时说话、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父母)的态度、行为举止、善恶观念、处理问题的方法,等等一切,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如何教育孩子,实际上是要如何教育好自己的问题。要想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要找到如何教育好自己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根据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希望,考虑往什么方向去引导。具体到是不是打一下,打孩子对不对都不是问题的关键。一般情况下,轻易不要打孩子。
人天生就有智商和情商之分,有的智商高,有的情商高。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孩子将来在学习上如何有一个正确把握很重要,不再赘述。
二.关于孩子胆小和胆大的问题,与性格有关。性格与遗传和后天养成有关。后天养成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及各类人、事、物等对孩子的影响有关。性格应当归类于情商的范畴,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表现出来的基本性格特征主要来源于遗传因素。三岁左右时期,性格特征引起家长的注意,其实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和发展的表现,表现在生活当中孩子与家长的意志开始发生碰撞和背离现象。
三.三岁孩子开始调皮捣蛋,不太听话,其中,不仅有性格遗传因素在起作用,同样重要的因素是与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即自我意识觉醒和认知)密切相关(这里提到的“世界”是指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与1—3岁之间得到的影响有关。这时候,孩子对人、对事、对物、对行为基本上还没有善恶是非的认识,行为表现也没有什么讲不讲理(大人认为的“理”)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是在通过自己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观察体验家长及围绕在他的身边人,对他的行为是什么表现和态度,并以此形成对“善恶是非”等世界观的基础认识。孩子在青春期前形成的认识,是要深深地扎根于脑海(灵魂)深处的。这个“灵魂”的形成从三岁开始就十分重要了,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在“善恶是非”这个大是大非上把握原则。
也许在人的一生中,人们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一生中的基本行为表现,其实是来源于儿童时期塑造于脑海深处所形成的“灵魂”(不是迷信意义上的灵魂),因为小时候自己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认识,谁都说不出来,谁都说不清楚,谁都不太在意,谁都不太相信,谁都不愿承认。但这个无意识的“灵魂”影响人的一生。在儿童时期认识世界的过程和养成的性格习惯最终可以决定人一生的成就。
四.调皮捣蛋和听不听话,是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容易混淆。“调皮捣蛋”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性格遗传和有意识保护锻炼孩子胆子的问题,“听不听话”是孩子对行为的认知和养成问题。胆大的孩子往往表现的调皮不听话,胆小的孩子往往表现的懦弱听话。或者反过来说,不听话的孩子往往胆大调皮,听话的孩子往往胆小懦弱。表面上看起来,调皮不听话,听话不调皮是一种必然,其实不然,两者有紧密联系,又有不同。所谓不同,在于胆大调皮的孩子,可以通过教育逐步懂道理,并从而在已经懂得道理的一些事情上开始听话,而仍不失胆大;胆小懦弱的孩子,可以通过逐步引导变的胆大,并进而变的有些不听话,又进而在真正懂得了道理的一些事情上听话。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实际十分复杂,很难处理,既要孩子胆子大,又要听话,难!或许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较好地予以把握和引导。
听话与懂道理也是两个概念,听话不表示就真正懂得了道理。关于这个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五.那么,到底如何教育和影响孩子,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特别是具体到某个孩子,具体到对孩子的某个行为和表现如何处理?没有人能指明绝对正确的办法。因为许多孩子在某些表现上看似相同,其实隐藏在背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处理问题的大方向上是有原则可循的,那就是“善恶明确、是非分明、言而有信”。我想,“善恶明确、是非分明”这个原则绝不能含糊,向善和分清是非一定是教育引导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对此不用我再来罗嗦。
总之,“向善和分清是非”这个道理还是要给孩子讲的,但如何讲理呢?是用语言去讲为好,还是用家长的行为态度来表示为好;是用语言与行为态度结合起来同时进行为好,还是先用语言后用态度或先用态度后用语言为好;是语言不起作用紧接着就用行为态度表示为好,还是等过一段时间再用行为态度来表示为好;是不断用语言去讲的办法多一点好,还是用坚定的行为态度去表示的办法多一点好;是严厉地去讲(或者表示)为好,还是和风细雨地去讲(或者表示)为好。这一点只能自己去把握了。
“言而有信”,这一点对孩子尤为重要!孩子调皮不听话、甚至达不到自己的愿望嘶喊嚎哭满地打滚没完没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家长“言而无信”造成的!孩子要做家长不同意的事情、或孩子不服从家长的要求、或孩子提出家长一时不打算满足的愿望,等等情况,家长一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事发时绝不能动摇、妥协,道理讲不通也要强行按家长的意志执行,等事情过后再进一步给孩子讲道理。因为有一次妥协就有两次、有两次就有三次,孩子严重不听话并严重对抗的性格就是这样养成,大多是3岁之前就养成了!
六.关于“理”,应该给孩子讲什么样的道理,才是正确的呢?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个世界上,除了“善恶”,什么是理,什么是非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也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并不是太容易把握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人们以社会形成的基本准则为“理”,把握这个大方向就应该不会有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