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寻踪新规律——上海市新优质学校专题培训会反响强烈
(2016-03-15 15:46:12)
标签:
白玉凤老师 |
分类: 视点.争鸣 |
2016年3月3日下午,上海市新优质学校专题培训会在市教科院礼堂举行。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副所长沈祖芸代表项目组做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分享;上海市师范大学和市教科院普教所专家就上海新优质学校作为单独样本参与“教师可迁移能力”全球测试的表现做了解读。
专题培训会是新优质学校项目组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机制,旨在通过阶段性进展反思、前沿性思想传播和研讨性学校交流,使得新优质团队打开视野,促进思考和共同学习。
1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副所长沈祖芸
生长性学校要素解读
——基于新优质学校未来发展的1.0版思考
学校正在走向优质。
生长性更富挑战力,
当学习变成随时随地的超越
教师角色正在重新定义
学校围墙已然坍塌,
学习路径变得越来越复杂
基于课程进化的视角看,课程变革正经历着“课程1.0→课程2.0→课程3.0”的发展路径。
1、学校改革总是在慢慢逼近核心的,课程形塑学校
2、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动力与活力在教师,惠及全体学生
3、课程成为一所学校走向优质的重要能力
发展课程领导力和教学创造力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和学生融合发展的两大核心。两者密不可分:只有从师生的教学需要出发,才可能领导、开发并创造课程;教师只有教自己开发和创生的课程,其教学才可能富有创造性。
从学生发展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三者融合出发,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的可以不断生长的学校课程体系,其出发点是为了改变分科教学将人的学习分割开来的弊端,而落脚点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加完整的“1”,其变革力在于撬动了指向人为核心的组织结构之变。
从“忠实”到“相互适应”到“创生”课程教学结构的变革必然“撬动”组织;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必然“惊动”课堂。
教师、课程、治理结构互为三角关系,它们如何共同支撑学校未来的持续优质?
未来学校走向持续优质的变革要素
不再开始,正在发生……
2上海师范大学TALIS中心王洁徐瑾劼上海教科院普教所严加平
可迁移能力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整合
“可迁移能力在教育政策与实践中的整合”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研究机构网络(ERI-NET)于2013年发起的项目,旨在全球共同关心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未来社会开展研究与比较。第一阶段研究关注教育政策中是如何体现可迁移能力的,第二阶段研究则关注教育实践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的。
2015年,上海作为参与的地区代表开展了第三阶段的研究,研究主题是“教师对于培养可迁移能力的专业准备”,在这一阶段,上海的项目组以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群体为样本参与了研究调研。共有来自73所新优质学校的1490名教师和73名正副校长参与了此次调研。2016年3月3日下午,项目组协同上海市TALIS中心研究团队就第三阶段的调研结果及相关的TALIS数据向新优质学校校长作了具体反馈,并提出学校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结论一:教师对于开展可迁移能力(TVC)教学的准备
在可迁移能力的三个重要领域(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领域;人际关系领域;媒体和信息素养领域)中,教师们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包括:创造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反思性思考、灵活应变;相比之下,同理心、ICT使用的伦理性、同情心、能批判性地对信息和媒体内容作出评估是被认为重要性程度最弱的四者。前者偏向于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向外”的,与外界互动的能力,而后者更偏向于内省的、事关伦理道德的内在想法与判断。
此外调研显示,校长比教师更多的认为全球化对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教师作为最贴近改革地面的实践者,对于实践发生的确实变化的感受并不是最强烈,认为变化更多是发生在观念层面。这也一方面体现从市到区到学校,观念引领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发生路径。而对于教师发展指导者来说,如何在教师培训中加强改革理念落地的实务性的内容,对教师而言是重要的。教师最困惑的是:知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重要,但是并不知道在自己的课堂里如何去做。
结论二:全球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备
教师非常认可校本培训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们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学科组培训、课例研究、与同事和带教者交流想法等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专业发展活动。稍作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针对学科教学,指向问题解决,嵌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得到同伴的积极反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