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

(2016-03-03 15:20:30)
标签:

娃哈哈

分类: 呐喊.建议

       2009106,揭晓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科学高锟榜上有名,这让广大华人再次扬眉吐气一把。至此,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获得者中华人占到了8位。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一直是分析关注的重点。分析这8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或许能对我国内地的教育改革能产生某些触动吧!

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只有一位,即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接受过两年时间的新中国基础教育。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宝丰,1951年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1944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赴美求学;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实在台湾度过;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是在台湾大学读的本科,新竹清华大学读的硕士。

概而言之,虽然媒体总想寻觅这些华人科学们与中国教育和学术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报道高锟获奖时,说他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但8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与我们的教育与学术其实都没啥直接的关系:有两位为西南联大毕业生;有两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有两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有两位接受台湾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如果说,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这种教育经历分布有诸多偶然,那么,不妨再我国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在总共16位获奖者中,只有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王选(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李振声(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4位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的大学生。

新中国教育发展60周年,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达世界第一,达到2907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3%,但是,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我国内地教育必须承认存在严重的缺陷---与美国相比是这样,与当年西南联大的办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为培养出国际顶级人才,大陆几所著名大学的排名低于香港、台湾地区几所大学的排名上,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大陆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日趋功利化,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情况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国求学、工作者,前两者缺失;在国外求学,再回国工作者,社会用人制度缺失。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从新中国60年教育体系中,尚未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宝就说:“去年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温总理所谈到的“非常焦虑”的问题,到今天并没有解决。欲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正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事求是地反思教育基本制度,这方面,可从学习借鉴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教育经验做起。我国深圳地区,已启动借鉴香港地区办学经验,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高等教育改革尝试,但愿这种尝试能为我国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积累有益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环境。

附: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华裔科学

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中国台湾,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5、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6、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7、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

8、高锟: 1933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

附:国最高科技奖获奖名单

2009年度: 谷超豪(1926-,数学) 栋(1929-,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08年度: 王忠诚 (1925--,神经外科专) 徐光宪(1920--,化学)

2007年度: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 吴征镒(1919- ,著名植物学)

2006年度: 李振声(1931- ,遗传学,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5年度: 叶笃正(1916- ,世界著名气象学) 吴孟超(1922- ,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

2003年度: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王永志(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

2002年度:金怡濂(1929-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

2001年度: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

2000年度:吴文俊(1919- ,世界著名数学) 袁隆平(1930- ,杂交水稻之父)


                                                                         2010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