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育两岁前的孩子尤其要“慢”

(2016-02-22 09:01:09)
标签:

山兰蝶

分类: 幼儿.小学

W020160219336978931552.jpg 

即便是刚出生一天的新生儿,也要将其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 中国教育报记者 赵秀红 摄

W020160219336980995542.jpg 

一岁宝宝园园左胳膊脱臼,接受医生治疗后哇哇大哭,姥姥心疼地抱着她边轻轻摇晃边语速急促地安慰:“宝贝不哭、不哭,一点儿也不疼了,不疼了。噢,不哭了啊,不哭了,再哭旁边阿姨该笑话了。”园园妈妈则一边将手机往孩子手里塞,一边哄着说:“宝贝,玩手机吧。”趁园园哭泣稍停歇的功夫,眼疾手快的妈妈从包里抽出奶瓶塞进孩子嘴里。园园似乎忘记了刚刚的不快,一边抽泣一边吮吸起来。

这是目前很多家庭六比一养育模式下常见的情景。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多看护人就像园园的姥姥、妈妈一样,都是“急脾气”,孩子哭闹了,马上去哄;孩子饿了,半分钟冲好奶粉,并将奶嘴塞到孩子嘴里;孩子将水洒地上了,马上拿来抹布,10秒钟清理干净……见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不给孩子哭泣的机会,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参与真实生活的权利。

两岁前的宝宝需要怎样的爱?早期教育专家郭曼妮提出了PREC理念,建议家长能“慢”下来,学会放手,做孩子生活的观察者,践行尊重和参与的育儿原则。

慢下来,从尊重孩子做起

一岁的婷婷正站在认知墙前,专注地拨弄着墙面上的串珠,外婆守护在她身后。不一会儿,外婆很自然地把手摸向婷婷的尿片部位,自言自语道:“尿了!”然后不假思索而娴熟地抱起婷婷,转身走向母婴间。面对突然的改变,婷婷奋力摆动双腿,哭闹着,反抗着……在换尿片过程中,她几次挣扎着想起来,外婆微笑着否定了她:“你不要动啊,换好你就舒服了。”换好尿片后婷婷被再次送到认知墙前,但她早已没有了原来的兴趣,改为紧紧抓住外婆的胳膊要求抱抱。

这个“被”换尿片的过程看似正常,其实打断了孩子的专注力,整个过程充斥着温柔的强迫,缺少对孩子基本的尊重。

尊重孩子的第一步,是改变孩子原来被抱、被吃饭、被换尿布等“被动”的生活,做到事先告知,尊重孩子的感受。即便是刚出生一天的新生儿,也要将其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比如,在抱孩子之前,要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在放下孩子之前,同样也要事先告知。看护孩子的细节中有丰富的信息交流,由此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利于刺激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增进对周围世界的了解,为孩子将来成长为自信、积极的人埋下一粒种子。

尊重还表现为沟通相处中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看护人提前告知孩子以后,要学会慢下来,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选择。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细心解读他们的回应,鼓励孩子建构他们的自我人格,不扼杀孩子的主动性。

脑科学研究表明,0-2岁是大脑迅速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语言发展还是感官发展,都是在2岁之前达到发展峰值。0-2岁婴幼儿大脑重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每秒钟有700个神经突触发生连接。突触的发育,包括形成、裁减、稳定和成熟,是基因与婴幼儿所处环境和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婴幼儿的经验越丰富,突触连接就越牢固。而以“尊重”为前提的看护方式,更能滋养婴幼儿的大脑发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