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力波是什么?发现引力波意味着什么?

(2016-02-15 07:15:10)
标签:

引力波

分类: 视点.争鸣

     最近,一直闹得沸沸扬扬的引力波传言,似乎有了更近一步的消息流传出来。根据Science网站,一篇投往Nature杂志的文章(或将于2月11号正式发表)称,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应该是升级版的Advanced LIGO)探测到了双黑洞合并时的引力波

给定Advanced LIGO两个探测中心之间的距离,通过到达时间差推断出引力波的传播速度和光速一致。探测信号较强,达到5.1σ(物理学家通常将超过5σ信号定义为比较确定的发现),黑洞的初始质量分别为36和29太阳质量,合并后为62个太阳质量,甚至探测到了并合以后铃荡(ring-down)的信号,它最终变成了一个Kerr黑洞。传播速度跟光速一致!

如果大质量天体发生碰撞、超新星爆发等极端 宇宙 事件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波,这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有一个重要预言。形象一点来说,引力波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时空涟漪,会像波一样传递开来。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引力波,但都没有发现。引力波的发现,是对广义相对论的直接验证,也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宇宙的全新窗口。如果这次发现属实,将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其结果或将直接问鼎诺奖。

引力波的产生(示意图)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7/86/2018/131242387.jpg

双黑洞合并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上):旋进(inspiral)、合并(merger)、铃荡(ringdown)。

 

【按:目前关于这一发现的报道和科普文已有很多,但是不少文章(特别是新闻报道)喜欢把原初引力波比喻成“大爆炸的涟漪”。名字很美,但却是一个误解。其似乎在暗示,原初引力波的产生,如同一个本来平静的空间,一颗炸弹爆炸所激起的冲击波。但实际上,这很不确切。具体见下面第三、四节。】

【一】

中文报道里用到一个词——“原始”。这个词的英文是“primordial”,宇宙学中一般译为“原初”。

“原初”在宇宙学中一般是泛指“复合之前”这个阶段。宇宙在大约38万年的时候,随着温度的降低,自由质子和电子重新结合成中性原子——所谓“复合”。此时,等离子体的雾霾散去,宇宙变得透明,光可以畅行无阻。于是这些光,经过137亿年的征程,进入我们的“眼睛”,即是所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婴儿宇宙38万岁时的照片。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1964年就被贝尔实验室的Penzias和Wilson发现了,并为二人带来了1978年的Nobel物理学奖。

【二】

在早期宇宙研究中,“原初”更进一步特指“宇宙学暴涨”——宇宙极早期经历的急剧加速膨胀过程——时期。

最初,“暴涨”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旧的“大爆炸”理论的几个困惑,比如:
  • 今天的宇宙空间为何看上去如此平坦?
  • 宇宙这么大,各个地方离得那么远,却为何看上去都差不多?
而“暴涨”理论非常优雅地解决了这两个疑难:
  • 急剧的加速膨胀——就像吹气球一样——把所有可能的不均匀和不平坦都抹除、拉平了。
  • 今天的宇宙最初是一块很小的区域,是“暴涨”把它们拉开的;所以各部分离得这么远、却看上去差不多,因为它们曾经在一起。

【三】

但一个问题是,既然暴涨把所有的不均匀性都抹平了,那宇宙应该空无一物、极度乏味,可为何宇宙还确实存在“结构”——星系、超星系、超星系团等等?

就像大海一样,远观像镜面一样平静,近观却波涛汹涌,真实的空间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随机的“量子涨落”。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涨落”却随起随灭,如同电视机无信号时的雪花点,吵吵半天,仍然是灰白一片,什么也没留下。

但是“暴涨”却提供了一种“冻结”机制。就像海面的波涛,一旦涌起,就赶紧“冻”住。于是最终海面就不再是随机的翻涌,而是如同连绵的冰山一样,有了特定的“结构”。同样,空间中的“量子涨落”,产生于虚空,但是被暴涨所“冻结”,形成一粒粒的真实的“尘埃”——今天宇宙结构的“种子”[1]。

而这种“冻结”机制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宇宙的“加速膨胀”——暴涨“一箭双雕”地解决了旧大爆炸的困难,同时产生了宇宙的结构。也正是因为后者,暴涨才成为今天早期宇宙研究的基础。

暴涨把产生于虚空的随机量子涨落冻结成实在,就像把随手画的钞票兑换成真金白银一样。于是暴涨的发明者Alan Guth喜欢说,宇宙就是一场免费午餐。

【四】

回到引力波。

通常的“结构”——星系、超星系、超星系团,是宇宙空间中质量“密度”的起伏。密度是空间的“标量场”,而引力波——却是空间的“张量场”波动

于是,一个更确切的说法是,空间中无处不在的“张量场”的随机涨落,在暴涨过程中被“冻结”,同时被暴涨拉伸到宇宙的尺度,形成原初引力波背景。

这些“张量场”的随机涨落一直都在,其本身并不是暴涨(或是大爆炸)产生的。就在今天,此时此刻,我们周围,仍然无时无处不存在张量场(包括其他各种场)的随机涨落。今天的这些随机涨落,对于我们只是“噪声”,甚至我们都无法察觉其存在。但是在暴涨时期,这些随机涨落被“冻结”,形成了固定的背景起伏

【五】

描述经典电磁场的Maxwell理论预言了电磁波——以光速传播的电场和磁场的振动——的存在;描述经典引力场的Einstein广义相对论也预言了引力波——以光速传播的引力场的振动——的存在[2]。

电磁场的“荷”即是“电荷”,电磁波可以通过天线产生震荡电流,从而被探测到。引力场的“荷”即是“质量”。原则上,当一束引力波通过,我们也会看到物体被拉伸、压缩、扭曲。这也是引力波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探测。但是,引力实在是太弱了。电磁波早在1887年即被Hertz证实,在今天的生活中也已无处不在。但是引力波,在从广义相对论发明至今的近一百年里,却一直没有被直接探测到。

1974年,Hulse和Taylor发现了第一颗射电脉冲双星PSR 1913+16。这个双星系统轨道周期的变化与引力波辐射损耗的预言相吻合,从而间接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二人也因此获得1993年的Nobel物理学奖。

【六】

宇宙微波背景——宇宙38万岁时的照片,却记录了原初引力波的踪迹。

这张38万岁的照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一张3D照片。因为它同时记录了光的两种偏振,就像观看3D电影一样,我们可以带上3D眼镜,使一只眼睛分别只看到一种偏振。

光的偏振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的“分布”,也有两种模式。一种叫“E模式”——因为其看起来“像”电场,而中学物理书里电场通常用E表示;一种叫“B模式”——因为其是“螺旋”状的,看起来“像”磁场,而磁场用B表示。下图是这两种模式的形象展示[3]:https://pic1.zhimg.com/582848be3bd2eae3fbe644e0687b7ec4_b.jpg需要强调的是,E、B模式是偏振“分布”的两种模式(或者说“偏振场”的两种模式),和光的两种偏振本身是两回事

问题的关键在于:
  • “E-模式”,可能来自密度涨落,也可能来自引力波,于是仅靠观测“E-模式”无法确证是引力波的贡献;
  • “B-模式”,无法由密度涨落产生,通常认为即来自引力波[4]。
宇宙微波背景记录的是在此之前的信息,于是,如果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看到了“B-模式”的偏振分布,毫无疑问就是“原初”引力波——即在暴涨期间产生的引力波——的证据

【七】

最终,2014年3月17日,美国BICEP2(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宇宙超星系极化背景图像)实验组[5,6]宣布以超过5个标准差的置信度,探测到了宇宙微波背景中来自原初引力波的“B-模式”偏振模式。下图是实验组文章中展示的偏振分布图[7]:https://pic1.zhimg.com/40c7047704d3393b82d53f6e1260b040_b.jpg最后,这个发现的科学意义(包括但不限于):
  • 支持了广义相对论;
  • 支持了暴涨理论;
  • 支持了“微扰”量子引力;
  • 确定了张量、标量涨落幅度比值;
  • 确定了暴涨的能量标度;
  • 进一步限制了暴涨模型;
  • 开辟了引力波观测窗口。

 

 于2001年首次投入运行,2015年升级重启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就是专门为探测引力波而建设的。从2015年9月开始,关于它已经观测到引力波的传言不断,而就在前不久,又有物理学家在网上流出小道消息,终于引爆了大量媒体的报道。那么,引力波是什么?为什么探测引力波如此困难?用当前探测引力波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哪些成果?发现引力波意味着什么?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有一个重要预言,如果大质量天体发生碰撞、超新星爆发等极端宇宙事件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波。这是一种时空涟漪,就像波一样传递开来,数十年内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引力波,但都没有发现。2015年9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有了新的发现,科学家劳伦斯 克劳斯指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发现了引力波,如果这个发现属实,那么将是一次轰动性的科学事件。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位于美国,从1999年建成开始,就一直在寻找引力波,近年来完成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目的就是发现引力波。

       对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发现,也有科学家质疑这个发现成果,以至于有传言指出这个引力波信号可能是虚假信号。由于引力波非常微弱,探测引力波需要较高的精度,因此一个微小的误差都会造成假信号的出现,让引力波信号失真。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冈萨雷斯认为现在给出数据还太早,发布引力波被发现的消息可能会引起误解。事实上这项工作仍然在验证之中,如果结果确定是假信号,岂不是最后变成了谎报军情?目前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引力波发现所透露的消息不多,官方发言人称待结果确定后会公布。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8/82/82147D8119C8ACBD2A480898E01CAC6F.jpg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有一个重要预言,如果大质量天体发生碰撞、超新星爆发等极端宇宙事件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波

引力波是什么?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发现再次让引力波成为公众焦点,引力波的理论提出很早,但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引力波的基础理论来自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辐射理论,相对论中预言了引力波会产生于强引力场的天体事件。有趣的是宇宙中的强引力场天体非常之多,比如超大质量黑洞合并,脉冲星自转、超新星爆发等都是引力波的强有力来源。引力波与电磁波天文学又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引力波无法通过电磁辐射直接观测,引力波与宇宙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弱的,可以传播至很远的宇宙空间。

       引力波的探测目前仍然存在困难,科学家认为引力波尽管有间接的证据显示其存在,但直接证据缺乏。在过去十多年内,科学家通过毫秒级脉冲星信号的筛查来发现引力波,但是也没有结果。对此科学家也提出了几种可能性的解释,比如引力波或位于高频段上,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需要利用灵敏度更高的探测器进行观测。这也是为什么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每隔一段时间要升级的原因,如果在这个频段没有新的发现,就要继续升级。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0/07/07C6B6A7DCCBE00C2BA315514F2C7387.jpg

超大质量黑洞合并,脉冲星自转、超新星爆发等都是引力波的强有力来源

       有哪些装置可探测引力波?

       目前比较著名的要数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1999年建成的时候,造价接近4亿美元,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列文斯顿和华盛顿州的哈福德之间有两个探测器,呈现L型排列,利用迈克耳逊干涉仪原理进行测量引力波。L型测量臂很长,达到4公里,两个测量臂垂直排列,两端各有反射镜面。科学家认为激光在测量反射臂上来回反射,如果干涉条纹发生了变化,就说明探测到了引力波事件。2005年之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再次进行了升级,使用更高功率的激光器和避震措施,降低误差。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D/D1/D1798DD110EC221DF3BC5145C5C520DA.jpg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在意大利的比萨附近也有类似的装置,一个双臂探测器长度达到3公里,是欧洲测量引力波的关键设备。德国汉诺威也有引力波测量装置,两个测量臂长度为600米。欧洲前不久还发射了LISA探路者航天器,定点在拉格朗日点L1上,距离地球大约150万公里。德国达姆施塔特是LISA探路者航天器的控制中心,探测器主要任务目的就是寻找宇宙中的引力波,内部带有2公斤的金铂合金立方体,数量为两个,为垂直放置,如果两个立方体位置发生变化,就证明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不过这个任务仅仅是欧洲空间局引力波空间探测计划的一部分,侧重于演示和验证。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F/F1/F1D7C83C46D269DE5E34C00462B145DA.jpg

德国达姆施塔特是LISA探路者航天器的控制中心,探测器主要任务目的就是寻找宇宙中的引力波

       发现引力波意味着什么?

       引力波的发现意义重大,从科学意义上看,引力波可以直接与宇宙大爆炸连接。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引力波也可以产生于宇宙大爆炸中,这就是说大爆炸之初的引力波在137亿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探测到。一旦我们发现了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开端和运行机制。因此也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引力波的发现被确定,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会入选诺贝尔奖。1993年的诺贝尔奖就是授予了间接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科学家,当时两位科学家泰勒和赫尔斯对脉冲星双星系统PSR1913+16进行研究,发现其系统内有两颗中子星,它们快速围绕对方公转,最终发现了引力波间接证据。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1/11/11DD49DE3CAD5F6F1EC5755F59AEBA6F.jpg

一旦我们发现了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开端和运行机制

        2014年3月,BICEP2望远镜科学家称发现了宇宙大爆炸时期产生的原初引力波,这个发现瞬间轰动了世界,科学家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探测到B模偏振,认为这是原初引力波的证据。这个发现不仅意味着我们探测到引力波,而且还发现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更令人惊讶的是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甚至可以推出平行宇宙的存在。不过,很快BICEP2望远镜的发现成果被否定,科学家验证后发现是银河系的尘埃对观测形成干扰,这个发现是错误。

       由此也可以看出,引力波对于现代天文学而言是多么重要,一旦发现引力波直接证据,我们就能够通过这个途径观测并研究它,进而揭开宇宙深层奥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