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是什么?发现引力波意味着什么?

标签:
引力波 |
分类: 视点.争鸣 |
给定Advanced LIGO两个探测中心之间的距离,通过到达时间差推断出引力波的传播速度和光速一致。探测信号较强,达到5.1σ(物理学家通常将超过5σ信号定义为比较确定的发现),黑洞的初始质量分别为36和29太阳质量,合并后为62个太阳质量,甚至探测到了并合以后铃荡(ring-down)的信号,它最终变成了一个Kerr黑洞。传播速度跟光速一致!
如果大质量天体发生碰撞、超新星爆发等极端 宇宙 事件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波,这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有一个重要预言。形象一点来说,引力波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时空涟漪,会像波一样传递开来。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引力波,但都没有发现。引力波的发现,是对广义相对论的直接验证,也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宇宙的全新窗口。如果这次发现属实,将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其结果或将直接问鼎诺奖。
引力波的产生(示意图)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7/86/2018/131242387.jpg
双黑洞合并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上):旋进(inspiral)、合并(merger)、铃荡(ringdown)。
【一】
中文报道里用到一个词——“原始”。这个词的英文是“primordial”,宇宙学中一般译为“原初”。
“原初”在宇宙学中一般是泛指“复合之前”这个阶段。宇宙在大约38万年的时候,随着温度的降低,自由质子和电子重新结合成中性原子——所谓“复合”。此时,等离子体的雾霾散去,宇宙变得透明,光可以畅行无阻。于是这些光,经过137亿年的征程,进入我们的“眼睛”,即是所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婴儿宇宙38万岁时的照片。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1964年就被贝尔实验室的Penzias和Wilson发现了,并为二人带来了1978年的Nobel物理学奖。
【二】
在早期宇宙研究中,“原初”更进一步特指“宇宙学暴涨”——宇宙极早期经历的急剧加速膨胀过程——时期。
最初,“暴涨”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旧的“大爆炸”理论的几个困惑,比如:
- 今天的宇宙空间为何看上去如此平坦?
- 宇宙这么大,各个地方离得那么远,却为何看上去都差不多?
- 急剧的加速膨胀——就像吹气球一样——把所有可能的不均匀和不平坦都抹除、拉平了。
- 今天的宇宙最初是一块很小的区域,是“暴涨”把它们拉开的;所以各部分离得这么远、却看上去差不多,因为它们曾经在一起。
【三】
但一个问题是,既然暴涨把所有的不均匀性都抹平了,那宇宙应该空无一物、极度乏味,可为何宇宙还确实存在“结构”——星系、超星系、超星系团等等?
就像大海一样,远观像镜面一样平静,近观却波涛汹涌,真实的空间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随机的“量子涨落”。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涨落”却随起随灭,如同电视机无信号时的雪花点,吵吵半天,仍然是灰白一片,什么也没留下。
但是“暴涨”却提供了一种“冻结”机制。就像海面的波涛,一旦涌起,就赶紧“冻”住。于是最终海面就不再是随机的翻涌,而是如同连绵的冰山一样,有了特定的“结构”。同样,空间中的“量子涨落”,产生于虚空,但是被暴涨所“冻结”,形成一粒粒的真实的“尘埃”——今天宇宙结构的“种子”[1]。
而这种“冻结”机制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宇宙的“加速膨胀”——暴涨“一箭双雕”地解决了旧大爆炸的困难,同时产生了宇宙的结构。也正是因为后者,暴涨才成为今天早期宇宙研究的基础。
暴涨把产生于虚空的随机量子涨落冻结成实在,就像把随手画的钞票兑换成真金白银一样。于是暴涨的发明者Alan Guth喜欢说,宇宙就是一场免费午餐。
【四】
回到引力波。
通常的“结构”——星系、超星系、超星系团,是宇宙空间中质量“密度”的起伏。密度是空间的“标量场”,而引力波——却是空间的“张量场”波动。
于是,一个更确切的说法是,空间中无处不在的“张量场”的随机涨落,在暴涨过程中被“冻结”,同时被暴涨拉伸到宇宙的尺度,形成原初引力波背景。
这些“张量场”的随机涨落一直都在,其本身并不是暴涨(或是大爆炸)产生的。就在今天,此时此刻,我们周围,仍然无时无处不存在张量场(包括其他各种场)的随机涨落。今天的这些随机涨落,对于我们只是“噪声”,甚至我们都无法察觉其存在。但是在暴涨时期,这些随机涨落被“冻结”,形成了固定的背景起伏。
【五】
描述经典电磁场的Maxwell理论预言了电磁波——以光速传播的电场和磁场的振动——的存在;描述经典引力场的Einstein广义相对论也预言了引力波——以光速传播的引力场的振动——的存在[2]。
电磁场的“荷”即是“电荷”,电磁波可以通过天线产生震荡电流,从而被探测到。引力场的“荷”即是“质量”。原则上,当一束引力波通过,我们也会看到物体被拉伸、压缩、扭曲。这也是引力波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探测。但是,引力实在是太弱了。电磁波早在1887年即被Hertz证实,在今天的生活中也已无处不在。但是引力波,在从广义相对论发明至今的近一百年里,却一直没有被直接探测到。
1974年,Hulse和Taylor发现了第一颗射电脉冲双星PSR 1913+16。这个双星系统轨道周期的变化与引力波辐射损耗的预言相吻合,从而间接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二人也因此获得1993年的Nobel物理学奖。
【六】
宇宙微波背景——宇宙38万岁时的照片,却记录了原初引力波的踪迹。
这张38万岁的照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一张3D照片。因为它同时记录了光的两种偏振,就像观看3D电影一样,我们可以带上3D眼镜,使一只眼睛分别只看到一种偏振。
光的偏振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的“分布”,也有两种模式。一种叫“E模式”——因为其看起来“像”电场,而中学物理书里电场通常用E表示;一种叫“B模式”——因为其是“螺旋”状的,看起来“像”磁场,而磁场用B表示。下图是这两种模式的形象展示[3]:https://pic1.zhimg.com/582848be3bd2eae3fbe644e0687b7ec4_b.jpg需要强调的是,E、B模式是偏振“分布”的两种模式(或者说“偏振场”的两种模式),和光的两种偏振本身是两回事。
问题的关键在于:
- “E-模式”,可能来自密度涨落,也可能来自引力波,于是仅靠观测“E-模式”无法确证是引力波的贡献;
- “B-模式”,无法由密度涨落产生,通常认为即来自引力波[4]。
【七】
最终,2014年3月17日,美国BICEP2(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宇宙超星系极化背景图像)实验组[5,6]宣布以超过5个标准差的置信度,探测到了宇宙微波背景中来自原初引力波的“B-模式”偏振模式。下图是实验组文章中展示的偏振分布图[7]:https://pic1.zhimg.com/40c7047704d3393b82d53f6e1260b040_b.jpg最后,这个发现的科学意义(包括但不限于):
- 支持了广义相对论;
- 支持了暴涨理论;
- 支持了“微扰”量子引力;
- 确定了张量、标量涨落幅度比值;
- 确定了暴涨的能量标度;
- 进一步限制了暴涨模型;
- 开辟了引力波观测窗口。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8/82/82147D8119C8ACBD2A480898E01CAC6F.jpg
引力波是什么?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0/07/07C6B6A7DCCBE00C2BA315514F2C7387.jpg
超大质量黑洞合并,脉冲星自转、超新星爆发等都是引力波的强有力来源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D/D1/D1798DD110EC221DF3BC5145C5C520DA.jpg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F/F1/F1D7C83C46D269DE5E34C00462B145DA.jpg
德国达姆施塔特是LISA探路者航天器的控制中心,探测器主要任务目的就是寻找宇宙中的引力波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1/11/11DD49DE3CAD5F6F1EC5755F59AEBA6F.jpg
一旦我们发现了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开端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