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慢、欲——教育的“三字经”

(2016-02-05 14:37:21)
标签:

方华

分类: 呐喊.建议

做教育,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闲庭信步,有人却身处惊涛骇浪之中。教育到底是何尊容?可谓众说纷纭。“爱、慢、欲”,是我的教育“三字经”。

 

教育是“爱”的事业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老师爱学生不是指爱自己喜欢的学生、听话的学生,而是指爱全部的学生和爱学生的全部。老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力,所以爱学生是源于职业本能的、是为了职业得以发展所必须的。老师要拥有这份爱就要接纳不同个体的学生、接纳学生不同的个性,这对于老师来说是艰难的、充满挑战的。老师接纳学生就需要从内心认可职业,内心认可是实现接纳的条件。内心接纳后会让教师有所“缓冲”。接纳为老师提供内心认可的理由,为老师的真实场景教育提供良好教育的开始。在预先接纳后,面对真实而不同的学生个体,老师方能从理性的认可与接纳向感性的认可与接纳的过渡。对学生感性接纳的重点,是老师情绪的接纳。课堂从师生良好的关系开始,这种关系指向感情,而情绪是感情的外显和表达渠道。老师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只有照管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接纳与爱,老师的爱才有意义和价值。

 

如果说接纳是爱的根系,帮助则是爱的枝、叶、果,只有接纳没有帮助的爱是只停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口号式的爱”,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只有通过帮助爱才得以体现。

 

帮助学生什么?帮助学生更加完美,换句话说,正因为学生有不足,才让老师有了教育的机会。我们原来埋怨学生的无知和不足,是因为老师不接纳的情绪造成的。如果换成“帮助”学生的角度,学生这些“不足”不仅不应该成为老师爱学生的障碍,而应成为老师帮助学生的机遇。老师假如没有“不劳而获”的思想,就应该感谢这些“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因为有了这些“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才让我们的教育多了些可能。

 

帮助不是塑造、更不是重生,只是引导、唤醒和激发。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不可能成为老师心中的“他”,或来一场对其他同学的“模仿秀”。立足于学生本身的现状,老师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用引导、唤醒、激发的方法让每个学生最终“成为不断成长的个体”。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享受“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八十岁的教育”?急功近利是当前教育的弊病,也是教育的死敌,当前教育诸多问题就源于教育的急功近利。只有站在人终身成长的需求来看待教育,我们现在眼中好多“重要”的教育节点、教育要求或许就没有这么重要了,充其量不过是阶段目标、单方面要求而已。带着这种心态去帮助学生,老师、家长可能会少些“火烧眉毛”和“别无他路”的焦虑之心。“急”所带来的是“快、焦、狭”,“快”指让孩子快速成长、快速成才、快速超越。“焦”指老师、家长教育过程中的焦虑、恐惧。不知孩子下次考试排名怎么样?不知道别人的孩子如何努力?不知道孩子这样以后会如何?种种焦恐,不一而足。“狭”是指做了许多打着为了孩子将来的旗帜,却只顾现在不论将来的事。只做老师和家长认为“有用”而“成功”的事,其他的事情在这里都成了可有可无的“赠品”,教育就变成了功利场上的选择。选择要什么、不要什么全凭老师和家长的主观判断,教育的整体性和人的完整性在这里分解成“精致而细腻的单体”。

 

教育的“慢”在于给教育一些“可能和后劲”。教育最大的忌讳是“一锤定音”式的、“当场结算”式的绩效观。评价、考核、舆论等无不为“塑造”大量的名校名师推波助澜,这极大地使真正的教育禅让于“短平快”式的教育。教育的作用应该是顺势而为,而不是强势而为;教育的效益不是“短期投资”,而应是“长期投资”。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成长。我们要少用温室和催生素来“帮助”种子的生长与成长,因为这不是帮助而是催生。教育要有“后味”,有“后味”的教育给人的发展提供“可能和后劲”,看前方不一定能马上改变现状,但能给以后的教育一些“留白、希望与念想”。“慢”不仅是教育所需,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觉悟,需要用智慧与耐心来冲泡这杯茶。

 

教育是“欲”的体现

 

教育要让学生有“欲”。无“欲”则无力,无“欲”则无行,无“欲”则无趣。教育不是教诲,教育也不是给予,教育是复杂而又充满创造性的个性化工作。教育是双向互动式的交流活动,他不仅涉及教师的“教”,还要有学生的“学”。只关注“教”的教育,注定是灌输式的教育,是单向的、主观的,这样的课堂多半是程式化的,自然也缺乏吸引力。只有教师走下讲坛,才有学生走向乐园的可能。只有教育关注教与学的同时存在,教育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的生命价值才得以体现。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课堂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从好奇开始。

 

兴趣的起源是好奇。好奇一贯被世人认为是儿童的“专利”,成人好奇被人称为“幼稚”。其实人生各阶段只不过是对事物好奇的点和表达好奇的方式不一样,不管多大年龄、多少阅历,世界总有值得探究且希望了解的未知事情。正因为有了好奇,让人生处处时时都可能充满情趣和味道。假设一个人对什么都没了有好奇,他的人生难以想象。正由于人有好奇,才促使了人充满兴趣。

 

学生学习是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从学他到共学再到自学的思维和路径转变,而这些转变的前提是学生拥有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老师的“教”应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激发的学生兴趣,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有人说“欲”是罪恶之源,也有人说“欲”是开启社会进步之门的真正内驱力,我说“欲”和“钱”“权”一样,它们本身是无辜的,因为错不在它们自身,而是在它们的“主人”们。正如武器一样,要看是谁拿到它,至于如何使用它则是由持有者决定的。不同学生的“欲”是不同的,除了学生本身“基因”有别,还与家庭氛围、所接触的人和事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人与事都有关联。这说明孩子的“欲”是动态的、可影响的,正因如此,给教育留了“契机”,让老师的帮助带来“可能”,这个“契机”和“可能”正是教育的魅力和活力所在。教育者的教育前提是让受教育者对知识、文化充满好奇,甚至于“着魔”,如果这样,学生自有学习动力,就无需我们苦口婆心去告诫、劝说直至威逼。有兴趣就会自觉;有好奇就会寻找;有“欲”才会永不停步。

 

爱是教育的起点和目标;慢是教育的规律和过程;欲是教育的燃点和条件。拥有爱才会拥有育人之心;只有让教育慢下来,教育对人才有真正的帮助;只有点燃孩子心中对未知的欲望,教育才会真正开始和有效。让爱心、耐心和好奇心与教育同在。 

 

(作者系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局长。原载《教师博览》原创版2015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