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觉也

标签:
刘国辉 |
分类: 学习方法 |
什么是学习呢?这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但深究起来又感到陌生的话题。“学习”在古代是两个概念。“习”,是指后天的习惯和行为,古代的“习”不是指学习,而是习染,多指环境的影响,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三字经》中的一句“昔孟母,择邻处”讲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孟母三迁,道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学”,在《说文解字》中就一个解释:“学者,觉也。”为什么这样解释呢?我们的老祖宗造字时非常聪明,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一个人文信息,或者说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我们看“学”的篆文写法:
当一双中华圣人之教之手把身上的“无明”拿掉以后,他们就从蒙昧状态变得明白事理了,即“学者,觉也”。看看“觉”的篆文写法:
从上面的字理分析来看,“学”即是“觉”,“觉”就是“悟”,“悟”在一定程度上靠自我领悟。那么,从做人的角度来看,要想使学生学会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如何去做人,当然也需要自悟,但起初需要引领。即首先需要家长、教师等上一代人的以身作则和教化,通过长善和救失达到会做人的目的;就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而言,则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悟和亲身实践。然而,自古至今,就教育者而言,由于教师的资质有高低之分,能力有强弱之别,在教育的效果上就有好坏之分,此情此景自古有之。正如《学记》所云: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违背]。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致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
因此,作为教育者,如何善教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悟”呢?只要我们重温一下我们先贤的教育思想,就会找到一些智慧。
1. 培养学生自觉钻研、独立思考的习惯
孔子之后的儒学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而努力钻研,才会彻底领悟。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意思是说讲学习、深造要有正确的办法,说是要自觉地去追求,自觉追求得到的,掌握的就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了,就可积蓄很深,积蓄的很深了,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因此孟子进一步讲:“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意思是说,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就会失掉。探求有益于收获,是因为探求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孟子重视学生自己钻研,自己探求,因为这样获得的知识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的东西格外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叶圣陶)。朱熹也很重视学习的自动性问题,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代替,要靠自己努力钻研、探求才能掌握知识和真理。他讲:“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成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教师起何作用呢?朱熹认为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所谓“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正之于终尔”。朱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教师作为“引路人”,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指点,然后“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学记》);在一个阶段学习完结时,检查学生学习是否正确,是否有成效,给予适当地评价、证明和裁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言不繁,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略”(叶圣陶)。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敩学半”,即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也就是教学、教学,有教有学,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学。明朝的教育家王守仁也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自求自得,反对崇拜偶像、盲从教师。他说:“君子之学,求以得知于内心。”学生的学习是出于内心,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的知识,这种学习便是有效的;如果不是出于内心,不是自己思考,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子“各得其心”,培养他们不盲从、独立思考的品质。在教师引导与学生努力的关系上,明末清初的教育家王夫之认为:“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意思是说,学生学习要有自勉之心,积极准备学习和努力钻研,不能要求教师降低标准去迎合学生苟且偷安的心理。否则,学生就会陷入“不知不能”的悲境。因此,王夫之讲:“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在王夫之看来,学生自己肯钻研,努力是教师施教的前提,如果学生自己不自勉,不肯钻研,教师施教也无益。这和《学记》中提到的“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注意启发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最早实行了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这句话的意思,南宋时期的教育家朱熹作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想说而又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表达的时候);启者,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就是说要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而举一反三,着眼的是“思其类”,要求“闻一知十”,就是要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由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断或思考出个别的、特殊的结论。孔子同时强调“一以贯之”,要求学生“多闻”、“多见”、“由博返约”,进行归纳,从已知的、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论。由于孔子教学生不是把咀嚼过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就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以激发,变得“好学”、“乐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
孔子之后由战国后期儒家所作的关于教育教学的专门著作《学记》对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做了进一步精辟的概括: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尔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道”同“导”,即引导、启发)
这说明,优秀的教师要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即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激励他们,但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他们,但不把全部结论都讲出来。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安易;启发而有所含蓄,就能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
这里说的启发诱导强调的是三个字:“导”、“强”、“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找寻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励学生的自动性,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自觉地把探求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点明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 鼓励学生要善疑,强调教师要善问和善答
首先,培养学生存疑的精神。孔子要求“多闻阙疑”;孟子则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指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的好。学生要有存疑的精神,因为有存疑才有思,疑是启发思维的启点。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无需思维。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提出如果读书没有疑问,做教师都要引导启发学生发问存疑,已产生了疑问的则要助其释疑,使之“无疑”。他讲:“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与朱熹同时期的教育家陆九渊也强调质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勤于解决疑团,便会不断进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
其次,说说教师的善问与善答。《学记》则指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闻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就是说善于发问的学生,就像砍伐硬木一样,先砍容易砍的地方,后砍关节的地方,经过时间的推移,关节便会迎刃而解。不善于发问的就恰恰相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如同撞钟一样,敲得轻些声响就小,敲得重些声响就大,一问一答,以尽义理。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就恰恰相反。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办法。《学记》还提醒教师,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要是讲解后学生还不大懂,就不必讲下去,留待以下因势利导,即所谓:“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就此问题,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教师所提问题有没有价值的问题。有人还形象地将教师的提问比作摘果子。不跳就能摘到果子,则说明教师的提问没有价值,开启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做了无用功。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说明提问太难,无的放矢,泯灭了学生思维的指向。只有让学生跳一跳或使劲跳起来摘到果子,才算合乎思维价值的尺度,是恰当的。
4. 提倡学习中的切磋讨论,兼采博听
《学记》中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如果独自关起门来学习,没有朋友帮助,就不容易增进知识。因此《学记》认为,教育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相观而善之谓摩”,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特别推崇这种方法,提倡在师友之间相互切磋,不可“闭门读书,师心自是。”他说:“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这里所说的“切磋相起”,就是通过相互切磋,不仅能解决疑难,丰富知识,而且还可纠正谬误,发现真理。隋朝的教育家王通则重视教学上的讨论议论,认为天子公朝共议,相互讨论可以“兼采博听”,“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其实就是时下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思想。
5.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这一点虽然放在了最后一条,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和为实现远大志向而刻苦努力的精神,那么,他们的人生不知走向何方。以孔孟为代表的教育家普遍重视立志乐道的教育,要求学生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树立起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进信心。孔子要求学生“志于道”、“志于仁”,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可以奉献自己,“朝闻道,夕思可矣”。孟子则主张“持志”、“养气”,要求学生有远大理想,坚持崇高的志向。人有了志向和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即精神状态,“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经过积累涵养“浩然正气”,达到一种高度的自觉,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置之度外,经得起逆境的磨砺。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讲人的聪明才智可以在艰苦的磨练中获得,环境越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北宋教育家张载认为“立志”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有了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刚决果感以进”的精神。朱熹同张载一样,认为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是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专在人自立志。”朱熹强调立志要勇猛坚决,有如饥思食,如渴思饮的态度,这样就会有进步。有了远大的志向,就会有刚毅勇猛的精神,坚持到底不懈怠的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去钻研,去成就事业。陆九渊讲“无志则不能学,不学则不知道。故所以致道在乎学,所以为学者在乎志”;“志大,坚强有力,沉着善思”。这说明立志于学习、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夫之说得更明白:“立志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日新。”也说志向立了,学习和思考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为了已定的志向而不断努力,日积月累,知识就会不断增加发展,人的头脑也会愈来愈聪明。因此,王夫之要求做教师要善于“正志”,他说:“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帮助学生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学生就会不疲倦地学习,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在这个物欲横流而又人心浮躁的社会,特别是对于当代没有吃过苦、受过磨难的年轻一代,这些闪烁着智慧的教育思想,确实应该得到重温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