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识】20种不良家庭教育类型

(2016-01-28 16:04:45)
标签:

家庭教育

类型

分类: 家长学校
1.权威型
家长虽然在外不一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但在亲子沟通中却要筑起绝对权威,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绝不允许孩子反对或拒绝,也不管自己是对还是错,甚至错了也不允许孩子反驳。家长利用自己的权威,重复个人的意见,以逼迫孩子屈服。这种类型往往使孩子的人格要么变得缺少主见,依赖,自卑;要么就是蔑视和背叛权威,产生逆反心理。
2.粗暴型。“棒打出学子”,“不打不成才”,其结果不但孩子没成才,反而更加厌学。于是乎考试作弊,偷改成绩册,抄袭作业等不良现象就出现了。

3.责备型

责备型父母的情绪常是愤怒的、不满的、冷漠的。责备型父母的行为常是批评的、攻击的、否定的、挑剔的。在这种沟通中孩子往往变得破罐破摔,二皮脸或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极为不
4.威胁型

家长对孩子警告、威胁、恐吓。家长说:“下次再考这种坏成绩,休想再进家门一步!”“下次再考不好我就打断你的腿。”这类威吓会让孩子在战战兢兢中生活,同时丧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甚至得心理疾病。
5.精神虐待型

用讽刺、挖苦、训斥、谩骂来对待孩子即是“精神虐待”结果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抗药性”,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6期末算总账型

平时不管孩子,到期末算总账,结果形成敌对情绪。 
7.抽疯型。

些家长教育孩子是“羊角疯”式的,一阵一阵的,一阵松一阵紧,想就来就抓抓,想不起来就拉倒。形成恶性循环。   
8.超负荷型。

加大作业量,超负荷运转。老师留完了,家长留,爸爸留完了,妈妈留,轮番轰炸,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厌学。
9.保姆型。

家长帮孩子抄字头,帮孩子默写,帮孩子计算,甚至亲自替孩子做作业。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家长总当孩子学习的“拐棍”,没有这个“拐棍”孩子就不会“走路”了。 
10.干扰型。

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意无意地起干扰作用。家里乱糟糟的,孩子学习时家长看电视,孩子被电视吸引了也去看,家长说:“去!学习去,学习时不准看电视!”孩子虽然回去学习了,可耳朵却支楞着听电视。
11.金钱刺激型。

孩子产生一种观念,似乎学习就是为了钱,掌握知识不为别的,只为追逐金钱,获得个人利益,这会把孩子引到哪里去呢?在钱的诱惑下这个孩子开始弄虚作假,考试作弊,涂改分数。这不等于把孩子引上邪路吗
12.讨好型

讨好型与冷漠型相反,对孩子过度“赞扬”,将孩子视为一个有无上权威的主人,采取逢迎博取欢心的方式来取悦孩子,几乎是事事依着子女,甚至不管这些要求有没有理,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就无限制地满足。讨好型的父母经常出现的语言是:“我就是为了你活着的。”“都是我的错,让你不高兴。”
讨好型父母的情绪常是自贬的、内疚的。讨好型父母的行为常是顺从的、乞求的、取悦他人的。讨好型可以取得暂时沟通的好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过分的讨好的结果会使孩子变得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幼稚,缺乏自理能力等,
 13.迁就型

与讨好型类似的是迁就型,家长向孩子的某些不理智行为投降、迁就,因害怕孩子不高兴而步步退却。迁就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求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其结果是孩子变得独霸。 
14.放任型。

有些家长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交您了,您就是他的父母,愿打愿骂随您的便。”家长大松心,对孩子不要求,不教育,以为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自己平时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这是最危险的类型。
15.攀比型

这类型家长往往说:“同样是孩子,人家孩子怎么强过你这许多?”妈妈一面对儿子严加督促,一面止不住叹息:“我要有个乖孩子就好了。”家长会对孩子否定,进而发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从根本上说,这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最讨厌家长的攀比,会恨那个比他好的孩子,当然也会讨厌家长,拒绝与家长沟通。
16.唠叨型

唠叨的家长往往是千叮咛万吩咐、喋喋不休地提醒,唠叨: “不要磨蹭了!抓紧时间做好功课吧。” 其结果孩子烦了。孩子说:“知道了,知道了,真罗嗦!”虽然家长是好心,可孩子不领情。在这种沟通中孩子对父母的话往往当耳旁风,不屑一顾,,甚至消极抵抗,有时还公开顶撞。值得注意的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结果是孩子应该受到的教育没有能够受到。
17.冷漠型

对孩子爱理不理,对孩子的成就或失误也是满不在乎。这种态度对孩子人格的负面影响很大,是最消极的亲子沟通模式。这种沟通模式使个体的人格变得冷漠,不关心他人,自私自利,甚至厌恶生活,严重的会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形成变态心理。
18.纯理智型

纯理智型家长常是固执的、冷静的、理性的、有原则的。纯理智型家长的“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家长在任何时候都忘不了敲打、警示。这是一种严重缺少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有时这种教育可能会看到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往往会成为在纯理智型家庭产物。
19.工作狂型

这些家长工作忙、会议多、出差多、应酬多,他们难得接触孩子。他们不知道孩子不只需要钱,孩子需要被了解,需要平时家长给一个拥抱,给一句关心的话语,需要家长多给自己留点时间。可是平时孩子连父母的面儿都见不着,只有在周末才能见到家长。平日家长把孩子往娘家、寄宿制学校一扔,等到周末才接回家。时间长了,亲情关系越来越淡薄,亲子沟通难于正常进行。
20.“分数第一”型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家长的法宝,不少家长和孩子沟通只谈分。家长望子成龙,把眼睛全盯在分上,盯在学历上。家长总是怕影响了学习,千方百计把孩子按在书桌上学习,不让孩子玩。白天让孩子上学、晚上给补习、双休日还要学习奥数、学英语……企图让孩子把天下的所有知识都吞下,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分高就奖励,分低就打骂,其本意是为了孩子成才,可事实上家长的做法往往遭到孩子的反对,形成逆反心理。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孩子厌学。不但烦学习而且烦家长,沟通受到阻遏,产生亲子关系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