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双老师《学会
会学
会用——师生教与学三境界的共同追求》(见《课程·教材·教法》)一文,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主攻方向和基本目标的一致性,从“学会”、“会学”和“会用”三个层面论述了教与学的三种境界。读之,引发了我对语文教与学的反思。
一、何以“学会”
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通过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学生把应该掌握的知识学会。“学会”的标准是什么?张文把“学会”分成四个层次:听懂→理解→迁移→内化。
就语文课来说,课堂上“听懂”、“理解”一般不存在问题。譬如,品读《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学生对其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的表现手法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当作业考试中,甚至新课文里面再出现类似的情境时,学生往往还是束手无策,以至于每学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好像都是陌生的一样,总是给人一种前功尽弃的感觉。究其实,是学生“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点间的联系”,未能“实现对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与转换”。要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学生具备“迁移”和“内化”的功夫,积淀
“迁移”和“内化”所学知识的能力。子云“温故而知新”,积极地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新旧知识的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是实现知识迁移运用最好的办法。在“迁移”的基础上,再将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转变“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可以有效解决课堂上听懂了,作业考试中做不了的问题。
但“达到真正‘学会’的程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不易的”,因为这需要善于“悟道”!用张文的说法就是只有“善于悟道的教师遇到了善于悟道的学生”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二、何谓“会学”
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会学”。何谓“会学”?张文指出,“教会学生学习可分为三个层次:得法、得道与融会贯通”。得法,就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激励学生终身热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道,强调善于认知和把握规律。融会贯通,就是能举一反三。譬如,教学文言词类活用,教师教给学生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方法,此即“得法”;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并藉以练习总结出名词活用的规律: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句中没有动词,则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副词后的名词,活用做动词;名词后面有介词短语作补语时,这个名词则活用做动词等。这就是“悟道”。当学生能运用自己总结的这些名词活用的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时,就叫做融会贯通。
由此来看,“会学”,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是一个投入的问题,“是一个积极的主体性活动过程,而非被动的接受、灌入”。这需要自我的投入,需要自我建构,老师的作用在于引领、点拨和指导,并适时地帮助学生总结。
三、力争“会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就是力量,就在于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知识未必有素质,有智力未必有能力,能干是一回事,干好是另一回事,这已成为共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会用”的机会。张文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之上得到最大发展。这里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创设应用的情景,促使他们应用能力的提高。
就学生的语文学习来看,学生往往把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不能“置身于现实生活、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探寻知识、应用知识”。譬如,鉴赏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的抒情方法,只要能想想自己在外上学,家中父母在家里念想自己的情景,或者说父母外出办事几天,自己在家里年到父母的情景,就不难看出:在诗中,作者表面上说家人围坐坐灯前,说道自己直到深夜,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寓居客官对家人的无尽思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一也。在作业考试中,学生往往不善于做推己及人的联想与思考,以是经常显得手足无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