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些课堂在课改中迷失了方向

(2016-01-14 14:28:46)
标签:

阚兆成

蒲公英

分类: 阚侃教育

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有效课堂、智慧课堂、绿色课堂、生态课堂;还有各种赛课:优质课、创新课、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这些课看起来形式多样,但多少有些形式主义的味道。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是有些课堂迷失在讲课人的“独舞”中。这部分教师自身素质较高、学术视野也很开阔,但在讲课时,为了展示自己的“博学”,喜欢从文本中摘出一句话,甚至将一个词无限放大,由此高谈阔论,以展示自己的研究,博得“深刻”、“独到”等好评。这样的课堂把学生置于何处?

二是有些课堂迷失在多媒体教学中。动画导入、图片展示、视频介绍、音效烘托……形声色俱全,看起来很精彩。但老师常常把整节课的内容都集中到了课件上,把要提的问题,要说的话,教学内容、例题、练习题、解答过程,甚至作业都通过屏幕显示出来。整节课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禁要问,这是在上课还是在看电影?能把每节课都设计成这样吗?这么多的内容、这么快的速度,学生看得清、记得住吗?效果好吗?

三是评优课迷失在“表演”中。为了追求完美,各种评优课需要反复演练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校级公开课是教研组全体动员,县级以上公开课是全校动员、教研人员全程参与。评优课的好坏已不代表个人的教学水平,而是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的教学水平。评优课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套路,越来越变成了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表演”,这就使得评优课不能体现教学常态。评优课应该在教学设计上多花心思,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演练上下苦功夫。虽然我们高喊着“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真正主人”的口号,但我们评课的着眼点还是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我们的出发点似乎都离不开“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认为,“师道尊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观常常是从教师的角度,强调“教”,脑子里自然想的是“我”的作用,“我”怎么把学习的知识内容灌进儿童脑子里。“我”眼前是一个个要学习的任务,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常态课的好坏才是决定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赶时髦、走形式、摆架子的“作秀课”,费时费力、劳民伤财,对常态课几乎没有太大价值。搞课改也不能为了标新立异瞎折腾,应该加大对优秀常态课的研究和推广,把评价的目光转向真正具有实效性的常态课上来,这样的活动才会让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42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怎样来拯救“迷失”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改革以来,各种课的名堂花样迭出,什么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绿色课堂、生态课堂;各种形式的赛课也花样迭出,什么优质课、创新课、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这样的课听多了、看多了如同看电视,给人的只是一种娱乐功能,情节几乎全是假的,看谁投入多少、演技好坏而已。我们的课堂教学病的不轻,形式主义还大有市场。

一是有些名师的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等学科丛林中。不少名师自身素质较高、学术视野也很开阔,他们自觉地阅读过哲学、美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著作,具有了一定的跨学科素养,这本是好事,既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学术修养,但为什么会偏离教学的正道,且愈来愈远呢?执教者从文本中摘出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无限放大,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然后由此生发开去,展示丰富的材料,把自己的观点“精彩”地演绎一番,以展示自己的过度研究来博得“深刻”与“独到”的好评,以自我的标新立异“彰显”学问的“渊博”。有些名师的课常常让人困惑无比,课堂教学不是被当成“炫技”的舞台,就是被当成运送“道德”的工具。有些名师的课不仅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等学科丛林中,而且迷失在了“自我”的小天地里。

二是有些教坛新秀的课迷失在了多媒体教学的洪流中。有些教坛新秀的课自然很是好看,一堂课动用信息技术的十八般武艺:动画导入、图片展示、视频介绍、音效烘托……形、声、色俱全,执教者把整节课的全部内容都集中到了课件上,把要提的问题,要说的话,教学内容、例题、解答过程、练习题,甚至作业都通过屏幕显示出来。把文本的相关重点、难点在各种链接中都能迅速得到答案。整节课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由原先“人灌”的课变成了“机灌”的课。我们不仅要问,这是在上课还是在看电影?你能把每节课都设计的这样吗?这么多的内容、这么快的速度,学生看的清、听的准、记的上、效果好吗?……

三是评优课迷失在了追求完美导致的虚假怪圈中。各种评优课为了追求完美,准备课需要反复演练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校级公开课是教研组全体动员,县级以上公开课是全校动员、教研人员全程参与。评优课的好坏已不代表个人的教学水平,而是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的教学水平。评优课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套路,越来越变成了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表演。

这种评优课因刻意追求完美而失去了常态,失去常态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可学性。评优课不应“优”在老师,而应“优”在学生,老师要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多花心思,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演练上下苦功夫。虽然我们高喊着“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真正主人”的口号,但我们评课的着眼点更多的还是注重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我们的出发点似乎都离不开“教师”。窦桂梅认为,“师道尊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观常常是从教师的角度,强调“教”,脑子里自然想的是“我”的作用,“我”怎么把学习的知识内容灌进儿童脑子里。“我”眼前是一个个要学习的任务,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课堂“迷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形式主义在作怪,好像不整出个概念就不叫本事,不搞出个噱头就不叫工作,不弄出点动静就不叫能耐,在求新求异中丢掉了传承,放弃了独立与坚守,动摇了根基。二是课堂教学为了谁的宗旨出了偏差,让老师们越来越追逐个人名利、越来越不重视常态课。

常态课的好坏才是决定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赶时髦、走形式、摆架子的作秀课,几乎都是为评比而评比,常态课谁都不这样上,因此,这种费时费力、劳民伤财的课对常态课几乎没有太大价值,各种示范课、评优课都应该加大对优秀常态课的研究和推广,把评价的目光转向真正具有实效性的常态课上来,这样的活动才会让教师受益、学生受益,这样接地气的活动多多益善。

有些课堂在课改中迷失了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