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生于杭州,独生子,家境优越。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谦恭自守,母亲章兰娟则心地善良,开朗贤惠。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而“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而父亲则为家庭营造了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
钱学森还不到上学读书的年龄,母亲就在家中教他读书、识字。每天早饭后,就开始跟母亲背诵唐诗,3岁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4岁,间或画画,练习毛笔字。5岁,可读懂《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则高兴地对他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钱学森心上。
钱学森的父母并没有像《伤仲永》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四处炫耀儿子,而是深感自己肩上担子之重,并发誓一定要把儿子教育好.成为一个利国利家的有用人才。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本是杭州富商之女,从小也是非常聪明内秀、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而且心灵手巧,富有丰富的想像力,尤其擅长针黹刺绣。因为丈夫平时在国民政府供职.家庭教育的职责大部分落在了章兰娟身上。她教育儿子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总是采取启发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儿子做到心服口服。
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每天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以前父亲给他买的那些浅显的儿童读物已经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对父亲那些厚厚的大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看不懂,他只好去向母亲请教。母亲并不责怪他,对于儿子强烈的求知欲感到由衷的惊喜,于是挑选一部分她认为儿子看得懂的书,给儿子看,并认真地给他讲书中的故事。
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及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还有闻鸡起舞、文天祥舍身报国的动人故事,及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等等。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总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故事中人物的崇敬,他们的高风亮节在幼小的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长期浸染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钱学森的心底滋生了对民族灿烂文明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正是有章兰娟的用心教育,才有钱学森后来伟大的操守和博大的情怀。
钱学森的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其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这种培养孩子的方式是值得欣赏的。
193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家人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嘱咐他:“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一样,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父母的勉励,给钱学森极大的力量支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