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要让学生学会写故事

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在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中,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是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的汉学家。马悦然钟爱莫言的作品,他认为“他真的写得太好了!”为什么喜欢莫言的作品?马悦然的回答特别干脆:“我喜欢莫言,就是因为他非常会讲故事!”
作家的作品是讲故事,小学生的作文就更是讲故事了。妈妈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不是故事,就是儿歌、童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那儿歌、那童谣,90%以上,带有故事性。儿童读的第一本书,99%是故事。儿童的“故事感”在“学前”就得到了滋养,儿童作文从“故事”入手,顺应了儿童的“故事情节”。
儿童作文的“核心”是什么?是“故事力”——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儿童最重要的作文能力。找到这个“核心”,也就找到了儿童作文的突围之路。
要用“入格出格”法培养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多个故事模型:解决问题的故事,探险故事,警告故事,袭击故事,许愿故事,仿写故事,变形故事,灰姑娘的故事,人物故事,挑战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模型给学生提供了写作框架、构思和素材,从而降低了写作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细细推敲这些故事模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都没有脱离这些最基本的故事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和格林兄弟笔下的“灰姑娘”是出自同一个故事模型,或者换句话说,“丑小鸭”就是另一个“灰姑娘”。学生在这样的故事模型中进行创作,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写作框架,就可以由此构思相应的故事情节、人物,从而为故事的编写铺平了道路。而更加可贵的是,学生在这个基本的写作框架下,可以自由地放飞想象的翅膀,充分地展现各自的创造力。
也有的故事,极少有“人”的“说话”。如:一个人做题目:
到了考试,我领到卷子一看,还好,这都是我做得来的题目,我认真地做考试卷,终于写完了,然后,我一丝不苟地检查,下课铃响了,我趁着最后的时间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交了试卷。
考试,做题目,检查题目,没有“人”说话,要写“考试故事”,怎么办?与“外部语言”相对的,叫“内部语言”,人会停止“嘴巴”的外部语言,内部的心理语言,则永远也断不了,哪怕你睡着了。有了内部语言的注入,哪怕没有声响,故事也能讲得绘声绘色。有了内部语言的注入,“故事力”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
糟了、糟了,我以为明天老师才检查,昨天做完作业,还上了一小时的网。怎么办、怎么办,要是背不出来,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不骂死我才怪呢。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到我不会背的段落,那就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脚”,“抱”得熟一点……
儿童作文的“牛鼻绳”——故事力,牵一发动全身。抓住“牛鼻绳”,儿童作文便能从千头万绪的“繁杂”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