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践锻炼和亲身体验是比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教育途径

(2015-12-25 06:56:36)
标签:

终身学习

分类: 呐喊.建议

孩子教育的过程,就是把孩子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孩子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技能,形成品格,形成个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明辨善恶美丑。每个孩子都是通过不断地实践、感知、思考、体验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的。没有“体验”就没有“成熟”,没有“实践”就没有“经验”。

我们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教育过程看作学习知识的单一过程。知识的学习是需要灌输的,动手能力的形成是需要实践的,而道德品行的形成是既需要实践也需要体验和感悟的内化过程的。譬如,怎样游泳,怎样骑自行车,怎样驾驶汽车,这属于技能,技能的形成光靠听教练讲一些“基本原理”和“动作要领”是不行的,光靠知识灌输是不行的。学习游泳是需要下水扑腾的,学习骑自行车和驾驶汽车是需要上车操作的。要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品行,只靠听讲肯定也是不行的,它需要孩子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

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听了以后你可能会忘了,看了你就可能记住了,做了你就掌握了,反复做了你就形成习惯了。

实践出真知,这是一般的认识规律。因此,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必须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经受磨练,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得到体验和感悟,通过体验和感悟内化为自我认识和思想品德。

儿童的全面健康的成长需要哪些教育方式?显然不仅仅是口耳相传的知识传授,而应包括趣味无穷的游戏、丰富多彩的运动、刻骨铭心的体验、终生难忘的社会实践等等。中国的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的显著差距之一就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过于单一,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孩子心性的养成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质,在实践活动中开发智力,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习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喜怒哀乐,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什么是尊敬,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同情,什么是怜悯,什么是羡慕,什么是自豪等等,这会促使孩子的情绪越来越细化,从而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在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之后,孩子就会自己评价周围的是是非非,并产生赞赏、憎恶、佩服、鄙视等心理体验,也能够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人的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形成、品德的形成,主要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我们的教育方式忽视孩子的实践锻炼和亲身体验,是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综合素质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