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读写能力

标签:
刘建始 |
分类: 视点.争鸣 |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很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引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学生更喜欢爱读书的教师。如果一名教师读写结合的能力强,那么他(她)接近名师的距离将不会太远了。教师的读和写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结构中的一部分,他是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流畅性的基本保障。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话:“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是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但是我觉得更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现代语文界对此有很深的认识,语文教学仍在沿用着;尽管探索出很多新的办法,但是万变不离其中,语文的教学规律不可违背,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中就包括读写能力。不仅仅语文教师如此,其他学科教师也要具备读写的功底。
教师的读写现状
教师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很是叫人担忧。现在有一部分教师不愿意读书,乐于模仿和复制。看完了人家的课,听了人家的评价,觉得好,就不加思索的去模仿;不思考因人而异,因学生而异,不考虑教情和学情,怎么能搬来就用呢?除了模仿,还有复制更加泛滥,不研究教材,不通读教材,而是去网上复制现成的东西,搬过来就用,不考虑学生情况,应付了事。再看看课上教师阅读情况,语文教师读课文生硬,无情感,无法感动学生,好生动的名家大作却叫人听着刺耳,难于动情,听课者会产生疑问,是大家的作品吗?英语课本应是教师展示英语水平的机会,但是有的教师的口语确实不敢恭维,一出口,当地方言的味道叫人难以听懂,干脆上课就不用英语教书,一节课下来,听到的是英语教师在上中文课。其他学科教师中不重视阅读题目,而只重视解题讲题的大有人在,孰不知,阅读题目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读不懂题目也不会做对题目。
教师的写作情况又是在怎样的呢?语文教师写不好文章的不在少数,教作文能和学生共同作文的语文教师凤毛麟角,其他学科教师就更难想象了。而不会读和不会写的教师对此却安之若素,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教师应该会写教案、学案、教育案例、教育论文,教学反思,通过这些写的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专业化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反思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可以看出写的能力对教师是多么重要呀!
教师用读写在传达言语生命的内涵
教师的工作是以语言传达为手段的,用语言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益。那么教师的语言能力显而易见的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而语言能力是靠读和写的积淀形成的。
当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充满自信并能自如发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知识的感悟教给学生时,我们会感觉到这位教师的知识丰富,这些知识来自大学的学习,也来自自己的读书和写作以及生活的积累。
任何一学科的知识“活化”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只有在丰富的阅读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潇洒地教书。读教材,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读与教材或者说与学生学习情况有关的书,需要读一个系列,或者说读一个学科的系统书籍,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和掌控课堂,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知识的传授在“活化”的过程中进行。
在多元的时代,面对多元的学生,我们如何将多元的知识融合在学生的思维中?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一名教师激情荡漾、出口成章、散发着语言美的时候,学生也进入审美世界,真正明白了怎样学习,用什么方法学习,在教师精美的语言引领下,获得内心的满足。学生都喜欢知识丰富的教师,丰厚的知识内涵就是亲和力、生产力。教师丰厚的内涵来自主动的学习和读书,对学生有输出,就得有吸收,吸收就是学习;输出有力,吸收就得给力;不吸收,早晚会把自己的资源用完;一旦空空如也,学生不再买帐。学习和读书的意义不言而喻,教师在读书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
在喧嚣浮躁的年代,能静下心,钻进书海,去吸收,补充精神食粮,充实自己的语言资源,实属不易,值得敬重!真正能将书读进去,等待你的将是一段静谐的时光。
教师的写作更值得我们关注,语文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写家,我校作文课上的师生同写已经能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部分语文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写出作品,教师的作品是生命之作,学生喜欢看,已成为学生的典范,教师也在写作中得到教学的快乐,感悟言语带来的诗意人生。英语教师也能用写作感染学生。但是其他学科也需要写作,写学案、写案例、写叙事故事、写论文、写反思等等,都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写作能力。
教师需要科研,科研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也是检验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也是提高理论水平的契机。教师能将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亮点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成为一笔可观的资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和肯定,并且能带来意外的快乐。
读写可以成就教师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体验教育生涯的真正价值和幸福。其实教师在传达一种言语生命的内涵,并且唤醒学生的言语潜能,加以呵护和牧养,使读写成为一种诗意的表达,给更多的人带去读写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