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庭教育之三自然陪伴

标签:
永明星空 |
分类: 家长学校 |
家庭是人的生命场中心,是人生永远也离不开的场所,人生从这里出发,也将回到这里。他大声疾呼:教育始于家庭,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都要以家庭为基础。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循一直在倡议:“教育始于家庭”,用依旧不变的教育情怀,用满怀赤子之情的远见卓识,唤起整个国家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关注。他在用行动,引领一场全民的家庭教育启蒙,让教育回归本源,让家庭承担起孩子成长中应有的责任;他用行动改写着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惠及和改善着中华大地上的人民大众,并必将泽被后代子孙。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教育中,什么最重要?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认为,家庭教育中首先要重视的是——陪伴、阅读、习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朱永新说,西方心理学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直接相关。父母在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朱永新举了一个例子,既是关于阅读也是关于陪伴的。一个父亲是当地很著名的企业家,很忙,不是请人家吃饭,就是人家请他吃饭,跟自己的女儿没有很多接触。孩子上了小学后,因为参加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的老师会定期给孩子父母亲写信,每周一封信。其中一项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是母亲读,父亲也要读。朱永新教授认为,父母再忙也应该想办法陪孩子,哪怕时间很紧张,哪怕做做样子。回到家,很多父母打游戏,看电视,这很正常,但是要想让孩子走得更好一些,就必须克制自己的行为。
本人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一个好的孩子在一个好的摇篮里成长,常常会有感恩的心,会有敬畏心和善良心。家庭的确成就孩子。家庭曾有过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家庭的动力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好的教育是一种家庭关系,体现在氛围、亲密模型和交流类型上,而不是教育上。如果父母总是在贯彻一种好的教育思想而忘掉了给孩子带来某种舒适、快乐、愉快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色彩的话,那任何好的教育都是无效的。应该承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所有教育的思想作为可传承的教育思想,客观上来讲对每个孩子都叫独一无二。在这个情况下,其实我们假定只有母亲、父母更知道孩子,尤其是母亲,只有母亲妈妈更懂得孩子,要是我们接受这个假定的话,我们马上就知道在任何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就看到了孩子其实不是这个孩子。比如说我们有了这种教育思想,或者有了一种所谓的规律,或者叫尺子,观察尺子,很多母亲把孩子带到心理学面前,好像心理学比母亲更了解这个孩子。怎么可能?怎么心理学家会比母亲更了解孩子呢?是他有一套观察系统,这套观察系统本不属于这个家庭,这个孩子,但是他通过这个观察系统看到的孩子也不是这个孩子,而是这套观察系统的产物。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个观察最后带来的是什么。如果给妈妈爸爸带来了焦虑和困难,那么这种观察就要放弃。我们要先把自己内心摆平以后,再针对孩子的交流,才能够自然地产生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母亲忙于工作,经常加班,出差,没有时间陪着孩子,就算有时间在家里,也可能会想着工作的事情,没耐心对孩子们讲故事,或者是跟他们玩游戏,那么如何与孩子们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呢?如果你是一个职业妈妈,那么你可能经常需要加班,出差,经常每天都沉浸于繁忙的工作中,对照顾孩子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你的心里非常矛盾,一方面想要亲近孩子,另一方面又要忙碌工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耐心来陪伴你的孩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孩子亲近呢?这里给家长们支些招,帮助家长们在忙工作的同时依旧与孩子保持良好亲子关系。一、放松自己。父母在工作中会保持精神紧张,回到家中,可能还会保持这样的状态,因此父母在回家之后需要放松自己,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让自己的状态变得轻松,想想一些开心的事情,这样便可以让自己不至于精神紧绷,到家之后,与孩子家人的交流也就会变得非常顺利,亲切,加深亲子关系。二、看看孩子喜欢什么。有的父母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其实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忽略了孩子。你要知道,也许你的孩子每天期盼的就是父母的一些陪伴,甚至于有些孩子在生日时许下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父母带着自己去游乐场玩耍,因此在平时,父母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看看他们是喜欢讲故事,还是喜欢堆积木,或者是喜欢运动,然后带着他们去做这些事情,那么不用花费多少时间不说,还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三、要有耐心。职业妈妈在工作上会非常的认真,她们会专注于一件事情,要求较高的办事效率,这就使得他们并没有多大的耐心,尤其在带孩子上,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作为一个好妈妈,首先要具备的便是耐心,因此妈妈们可以适当的放缓自己的情绪,与孩子好好的交流,不要不理睬他们,或者是训斥他们,这对孩子并不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进而使得孩子们变得不善言辞,孤独自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们普遍感到工作繁忙,时间紧张;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家用电器的普及,人们的闲暇时间也比以前要多一些,所以,工作繁忙不能作为没有陪孩子的借口,关键是家长忽视了陪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与孩子共处能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除此以外,与孩子共处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所具有的辐射性,通过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为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一个可以效仿的模式,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书稿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童年时代他与母亲共处的时光。他自己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把对孩子的要求整天挂在嘴边,不如直接做给孩子看。陪孩子散步、给孩子讲故事、与孩子共同游戏就是家长了解孩子精神发展状况和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好机会,也是给孩子播种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好时机。不要以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吃最丰盛的食品、穿最时尚的服装、用最先进的电脑、买最高档的用具就是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其实,当孩子渐进成熟的时候,他们的精神需要也渐进成熟,他们渴望与父母相处时光那融融的亲情和爱!因此,千万不要父母们借用
“工作忙”、“没时间”、“对早教不了解”各种借口忙碌,却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家长工作再忙,也要陪陪孩子做的七件事:第一件事、陪孩子吃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近10年的数据收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第二件事、陪孩子写作业。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第三件事、陪孩子玩游戏。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第四件事、陪孩子运动。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第五件事、陪孩子逛书店。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第六件事、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第七件事、陪孩子待着。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