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路径不是西化而是回归优秀传统
(2015-12-08 08:35:53)
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阚侃教育 |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认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路径不是西化,而是回归优秀传统。
她说,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先进,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现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还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当代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无牴牾,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一样。所以“中国传统观念”没有对不起我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先进,是我们辜负了它。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观念困厄了我们,恰是我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观念后迷失了方向。
我非常赞同尹建莉的观点,事实上,我们引进的所谓国外的先进理念也罢、实验也罢、模式也罢,超过十年生命力的并不多见,包括目前大家热捧的一些所谓的“课”也长不了,在日前举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慕课只能传授学生知识,却无法将大学的精神与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格。”他还指出,“慕课”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学习空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和影响了传统本科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但优秀人才的培养质量不仅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情感、品行和价值观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些方面显然不是仅仅靠课程学习就能完成的。”
的确,我国私塾时期的教育,没有什么花样,且显得有些呆板,孩子摇头晃膀的读书背书,工工整整的练字,认认真真的写文章,私塾时期的学生小学水平后来成为大师的不在少数,那时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认真和毅力。特别是小学生,不论写字、读书、作文、作业,都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学习多学点少学点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就是养成认真对待学习的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当今的教育差的正是这一点,课堂怎么变、怎么折腾是无关大局的事情。
花样百出的教育,多半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市教研室孙善利先生给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他在组织优质课评选时,市直一个小规模初中学校的老师,平时没参加过课程改革培训之类的东西,对课改知之甚少,他用十年前的教学要求上了一节课,令评委们很诧异,都觉得很亲切,有许多东西很宝贵,评委们甚至怀疑课改是不是把一些优秀的东西给改掉了。
前不久,听到台湾考察学习的老师回来介绍说,台湾语文教学太落后了,也就是与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差不多。我听了很愕然,我们从电视、媒体所了解的台湾同胞的国文功底个个了得,怎么他们落后了呢?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我们的语文课改学习西方东西过多,把优秀传统丢掉的太多了,特别是与传统文化联系密切的学科应该加大反思力度,通过不断修正,确保课改的正确方向,一定不能让花花绿绿的改革给眯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