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与手机“脱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标签:
乐水乐山 |
分类: 幼儿.小学 |
近日,某媒体联合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发起“小学生该配手机吗”问卷调查,千余小学生家长参与了调查。调查显示,在家长是否该为孩子配备手机的问题上,近七成该校家长表示不会为孩子配备。(11月2日《新京报》)
广西扶绥县一名高一男生在被老师暂扣手机后,从5楼跳下身亡。事发时间为3日下午2点40分左右,事发前的午睡时间,学校一名马姓值班老师前往学生宿舍检查午休情况,发现5楼一名何姓男生床上放有一部手机,该学生亦承认用手机看小说。因违反校规,何姓学生被要求前往门卫室作暂扣手机登记,稍晚学校将通知学生家长前来领取手机。该过程马姓教师并无过激举动。当天下午,这名16岁的何姓学生返回宿舍,在稍作徘徊后纵身跳楼。(《京华时报》)
高一学生的行为非常极端,在心痛和遗憾的同时,需要反思一下学生使用手机问题,两则新闻先后发生,看似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大胆假设一下,是否正是由于从小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手机使用规则,一旦可以自由支配手机时,就根本没有自律,以至于对手机的依赖超过正常的人?
手机是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某媒体曾有一个调查,如果发生灾难时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你会选择带什么?有超过80%的人都选择了携带手机,看来手机已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其实对学生亦是如此。
对学生来说手机承载了三个功能:安全功能;孩子有手机时会感觉到比较安全,可以随时随地与自己的亲人联系、求助、和沟通,手机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其次是交流功能;孩子也需要朋友,不仅是本校同学,还是外校的同学以及以前的同学,不仅需要在学校的面对面交流,还有放学之后在线上的交流,并且线上交流让人更放松、更有趣,所以孩子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第三是娱乐功能;学习有太多的辛苦,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开心,用手机玩玩游戏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方式。而且游戏也是孩子们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话题,有同学吐槽:“一些时髦的游戏如果你不会玩儿,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小学阶段百分之百的孩子是希望拥有手机的,家长拒绝为孩子提供手机,往往采用压制的办法,学生屈服于家长的安排,可是一旦到了初中乃至高中,这种“威严”逐渐减弱而孩子的自立意识又觉醒时,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一部手机,一些家长又寄希望于学校限制孩子们携带手机,但我们看看那些限制使用手机的高中规定,大多数早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因此,与其“堵”不如“疏”,从小学阶段开始,学校、家长重视手机现象,齐抓共管,允许学生有限度的逐步使用手机,在好建立规则的初始阶段建立好规则,培养孩子自律意识,早早与手机“脱敏”,将来才不至于产生依赖症。
其实,焦虑的家长们如果放低对分数的追求,想一想就会明白,手机也并不是洪水猛兽,个别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正面的交流、沟通和学习的功能,远远大于负面的效果,并且手机还是“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手机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这种能力比记忆现有的知识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