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读评】我们如何造就“健全的社会”
(2015-11-13 14:00:45)
标签:
健全的社会 |
分类: 阚侃教育 |
美国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的著作《健全的社会》虽然发表于1955年,但今天读来会觉得他对人性的剖析有着跨越时空的深刻度。
弗洛姆认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而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并不把自身看作是自身权利的持有者,一个积极的作用者,而是将目标设定为成功地在市场上销售自己。这样就使得自己成为他人利用的对象,一种可以出卖和用来交换的物品。生活变得没有意味,没有快乐,没有信仰,没有真实感,整个社会的异化将人的存在置于一种虚幻的物化支点上。这确实是“人的死亡”。
社会的存在最终是为了人的存在,社会的进步、发展最终只有回到人本身才有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完《健全的社会》后,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社会让“人死了”,教育要让“人复活”,成功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八大类型: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这个理论告诉人们,人的智力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只是在智力优势板块、组合与发展速度上存在差异。这个理论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国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高考化”的现象由来已久,很多教师脑海里转悠的是一个个学习任务,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不懂得遵循教育规律,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天性泯灭,甚至危及身心健康,扼杀创造潜能。
教育生态包含学生、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等众多环节,在正常的教育生态中,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学校是苗圃,教师是园丁。种子饱满,土壤肥沃,苗圃多样,园丁辛勤,环境适宜,何愁硕果不满枝头?但当教育生态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遭到严重破坏时,学生的发展都可能变得畸形。因此,维护教育的正常生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又是为了建设“健全的社会”。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32次入选“锐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