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育系大学生的讲座
(2015-11-07 08:35:33)
标签:
讲座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一、认识学校
1、教师是什么?平等中的首席,先行者、服务者、不教而学。
2、学生是什么?楼道里、教室外总有被赶出来的学生看书写作业的身影,你对此如何评价?评价教师,由此带出学生是什么,即学生观。教学相长是一条规律,用进废退是一条规律,正态分布也是一条规律。
3、学习是什么?建构
4、课堂是什么?生成
5、教学是什么?互动
6、学校是什么?学校的特质是什么。特色?品牌?就是要把学校办成一个什么样子,从外部的命名上看,学校的三个层级是规范校、特色校、示范校,这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需要。作为学校内部,无论管理者还是教师,要透过这三个层级读出学校的内涵来,这个内涵,也就是使命。对使命有了清楚的认知,才会生成使命感。我的感触是,学校的特质就是文明发生器,换句话说,学校就是通过人性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如果问我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那我想,健康、兴趣、技能就是学生面貌的表征。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在校内外洋溢,教学质量比较高。
我有三个问题要问大家:
第一个:科研兴校的运行机制是什么?科研兴校之路的运行机制应该是什么样的,正是引领我今后努力的实践节点。我的思考是围绕着“科研兴校”这条主线,规划出可以致“兴”的主要因素,或者是为了“兴”而建立的各种组织,以及这些组织结构所具有的功能,以及为了让这些功能发挥作用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和制度。校内的暂且不说,校外的起码有两个组织要建立和发挥作用,一个是专家咨询委员会,一个是家长委员会。
第二个:“义务教育的均衡化”怎么理解?对学校的要求是什么?均衡化的内容是什么?我理解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的均衡,二是师资水平的均衡,三是教育质量的均衡。现在看,办学条件的均衡恐怕是一个硬邦邦的难题。城市、县城、乡镇的办学条件是三个级差,客观上的难题只有通过主观上的努力来弥补了。听 王敏勤教授介绍过这样的例子:王教授的大学同学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了一个偏远的山坳小学,王教授去当地进行教育指导时约这个同学相聚,见面时他的同学早已没有了大学生的气质,被环境同化了。相对艰苦落后的环境,如果主观上放弃了命运的主人身份,山坳的阴影是不会自动抹去的。城市乡村的条件差异比较大,实现均衡就需要有一种武训办学的精神,
第三个:“钱学森之问”问什么?直义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培养出精英人才。有的顺着追问,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来啊?基础教育没有责任吗?等等等等。这样的争论是能够引发思考,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赶紧做事呢,那就是基础教育在哪些环节作调整与改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我感觉评价与检测环节的关键性更强,师资队伍的保证作用至关重要。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内功内做,外功外做,内外协调,学生的素养就能比较快地提高,因为他们是生长期旺盛的人,急需好的养料。
二、面临的压力
1、个人价值实现的压力。能不能实现,并非自己一个人努力就够了,需要平台,这个平台是气氛、是被接纳与认可程度。当这个平台很难建立起来的时候,怎么办。“追求”这个东西,跟健康一样,好受的时候没感觉,不好受的时候光感觉了。个人价值实现不了的时候,追求就显得重要了,所以我说,努力比能力更重要。我刚到实验小学的时候,分管教科研,觉得科研高于一切,人人都要搞科研,当时有一个科研课题,我给做了具体的分解,但没有自留地与试验田,对小学教师的状况不熟悉,所以我说的话没人听得懂,当把教学接管过来之后,听课多了,对教师的了解也多了,于是提出来科研与教研结合的观点,但还是侧重了研究味道,对教师还是高期待。调入实验中学,经历了中考的磨练,才终于接受了教师起点不高的这个现实,才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科研为教研服务的观点,而且,课题围着课堂转,课堂围着学法转的原则固定下来。
这个变化过程叫做从理想回归现实。
到现在,也不能说我拥有一个理想的平台。“实验”二字到现在本色淡淡,想法只是智力状态而非物质状态。怎么办?要继续修缮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放置到实践中去。等到时机成熟,这就是追求。
2、工作成效的压力。没有成绩不行,有了成绩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个时候怎么办。职称是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毕业十年才给了中级,94年调教科院的时候,人家问你能力这么强怎么才是初级职称啊。03年上的高级,07年参加特级评选,没有学科支持,所以沾不上边。09年参加未来教育家竞争,人家要先照顾特级,我就被照顾下来了。2010年再次参选才被推荐上。按常识看,教育家的特质应该是教育系的学生离得最近,可是在现实中,就算你最接近那也得看需要。制定标准的人不是教育家。所以我们要有耐心与宽容。
3、家庭生活的压力。如何利用所学更好地教育孩子。既不形而上学搞本本主义,也不要太大意,还是要有预见性的。
三、怎么应对
1、角色与使命。
教育系是什么?教育系的毕业生又应该是什么?
这次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训,对我触动非常大。我做了个估计,用比例数表示:
从培训的内容上看,95%以上的内容教育系的学生都听过、学过,但培训班里的学员听着都新奇都慨叹都兴奋。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教育系毕业的。
从内容形成的手段上,有50%的教育研究思维在教育系四年的过程中就基本形成了。
从研究业绩或成果上看,1%的皮毛都没达到。
以上这三组数据,可以说明什么?
说明:教育系应该成为未来教育家的摇篮与生产基地;教育系的毕业生应该当仁不让地成为首席未来教育家人选;教育家的特质应该成为教育系学生的的追求,也就是角色与使命。
问大家:
教育家的特质有哪些?
开办讲座的这些教育专家的特质:1、视野的前瞻性。本学科、本学校、本区域、全国、国际教育的最新动态,作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中讲到的,也正是制约新课改成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视野的前瞻性能保证教育者的与时俱进,生命体才能够鲜活,鲜活的生命体之间才能发生心灵的感应,教育才会有浓浓的人文关怀。“靳玉乐们”无一不是这方面的典范、大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2、思维的研究性。这也许就是教育的特质,它不同于其它任何的活动,如果按照常规对待之,有可能就造成生命的残缺,一旦形成了则不可补救。所以,预设和预见性是教育的特殊要求,而要具备这样的能力,非使思维置于研究的状态不可,这个状态要高于教育实践的常态,因为在有些教育行动开始之前,我们是可以预料行动的切入点与策略的。但若放松了对“思维有状态”的要求,整合与优化教育行为的出手就会不高,如果在低水平上重复,虽然害不死人,但却不能发展好人,这就是教育特质的两面性。“靳玉乐们”送给我们的宝藏,就在于此。
3、习惯的审视性。教育教学的程式化已经把我们的意识焊接在了顺向接受式的劳作轨道中,忘了去问问自己身份的有无之于学生发展好与差的重要性、有课本与无课本之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自己的身教原来还是一门活的课程等等。学生对教育的理解、对学习的认知、对时间的感觉等都会因此产生误读与无解。专家们的讲座无疑在警醒着我们,要时刻对熟悉的东西保持着逆向的审视,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激活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感觉,保持一种热情和欲望。
4、心灵的深刻性,把握事物的本质,或者说在专家的引领下逐步形成对教育、教育实践本质的完整性认知,不再拘泥于一叶一木,形成对教育的客观态度,与对教育实践的积极态度,更有可能诠释教育的生命内涵。
教育改革不是推到了重建,是发展中的变革,一切行动的改造,哪怕是边边沿沿的行动,都是对现有教育的修缮,不求宏大,只要行动,就会有善果。
我理解的教育家的特质:
1、有理论素养。不是学学书本的,而是理论与实践互相融化了之后变成的东西,不再是以“谁谁说的什么,然后我认为什么什么”的格式存在着,而是自己的观念了。
2、有社会智慧,善于整合各种力量为学校服务。
3、把时下结果与将来影响焊接好。亦即对待劳功的心态与意志。
4、把热情期待与躬行实践焊接好。
5、遇到阻力或者干扰不动摇。
如是,作为教育家的校长如何实现理想办学呢?应该满足以下七个方面:
1、能肩负起社会的使命,能为师生谋幸福。
2、个人的思想能被大家共享,成为共识,化为步调统一的行动。
3、凝聚一班人,趋之若鹜。
4、懂得借力和借势。借力主要是赢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借势则是循着教育状态的边缘。
5、教育家的视觉长度与教育行政的视角宽度结合好了。教育家关注的是学生的一生,这是时间的长度。教育行政领导关注的是区域教育发展,是空间的宽度。二者并不矛盾,只有结合好了,才是教育的完满状态。
6、教育家办学的首义是落实教育方针,目前办学最急需的是做好长善救失的工作。而不是撇开现实去另立山头搞创新。目前创新的最大对立面不是没有新理论或新口号,而是最朴素的东西给变成了花里胡哨的了。本应老老实实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即所谓的“立”。但现在总想标新立异,进行“破”,所以不去老老实实地办事,结果弄得是只破不立,教育质量和效益被打折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些特质与我们教育系的学生做个对照,看看我们差多远?
所以,教育系的学生一定要保持一种现然而不是或然的状态和意识,绝不能今天我是学生,所以就可以优哉游哉追求休闲娱乐的学习状态,不要当公子哥,要做长工。
2、得有一个信念。成为区域内懂得教育的第一人。你们面临的是两个内容的选择:分配到哪里、当了教师之后的职称评定。这都是我经历过的非常现实的问题,你们也绕不开。但这些问题一旦尘埃落定,路还怎么走呢?还是路长啊。所以,人生的目标或者信念就非常重要了。这种信念可以帮助你做出更合适的选择。做个行政领导、当个教育家、当一名教师,等等之类的选择就出来了。
3、要有踏实的行动。保持三种联系很重要。一是和教育系的联系,别断了,这是我们腾飞的基地,系的功能在于孕育了我们的教育素养。二是教科院的联系,需要建立这种联系,对于形成科研能力很重要。三是各种学术会议的联系,开阔视野,积累思考的素材。
4、学思结合。这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唯一途径。书本上的是知识,要掌握了,尽量多掌握。但仅仅拥有固态的知识是没用的,羸弱的书生一打就倒,没有力量。
问大家:
★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知识是对现实的反映,“反映”一旦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成为了历史,所以,知识属于过去式。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问题就是知识的创生,是关于知识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知识、将会产生什么新的知识的思维,也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属于一般现在时。
★能力的本质是什么?能力就是对知识的运用,依托对知识的掌握形成智慧,依靠对知识的应用形成方法。属于一般将来时。
可见,知识是一切现象的载体,也是教育的基本资料,或者称为劳动资料的一部分。教师作为劳动者,完成“教育教学”这个劳动过程,是离不开“知识”这个劳动资料的。
教育(教学)起于问题终于问题,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知识的创生性与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决定的。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没有唯一答案。这本是对教育教学原生态的真实反映,我们的使命就应该按照这样的原生态(这其实是规律)去安排我们的措施。但实际上,几乎没有遵循这个规律的。而是在中高考的轨道里,蜗牛般行进着,匍匐在应考的试卷里。
我们没有按照教学内容与教育资源本身的客观规律行动,而是在按照教育对象的升学需要这个主观规律行动,
怎样可以较好地做到学思结合呢?要加以具体的分解:
从形式上是学习和思考结合,这个容易。但这个形式不会催生化学反应。
从内容上,生活中、课本里、岗位上、交往间、焦点热点争鸣等都是结合的地方。
从载体上,试验田和实践活动是最具活力的“工作坊”。教育智慧形成的终端就在这里。教育理论的体验、运用、创生等就在这里实现。我对五个问题的认识就是这样形成的。学习的本质(建构)、学生的本质(无知)、教师的本质(不教而学)、课堂的本质(生成)、创新的本质(择优)。
5、记好三个本本。
人本(生师平等)反例:一个老教师上英语课:listen
to me,read
after me。read
after me
文本(用而不死,工而不乱)例子:太阳系几大行星?原9现8将来11,这就是要随时加工文本的例子。
根本(个人素养,包括厚德厚情厚能厚学)。
6、坚持之道。从具备知识到使用知识有个过程,这个过程要获取四种功能:知识的重组、知识的活化、煽情、育人,也就是说,知识的使用才是力量。可见这个过程需要锻造需要长期,所以,耐得住寂寞,看得淡功利才有可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那些东西。
奥巴马就职演说时有三处精彩之地:伟大不是凭空而来,是赢得的;价值观:诚实、勤勉、勇敢、公正、宽容、好学、忠贞和爱国;为了理想而生活。
人需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为之坚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