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生理学因素和社会文化、教育因素的相互作用,男女学生的性别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这是客观事实。这种心理差异主要表现为:
1.
课堂行为差异。一般来说,男孩比女孩的独立性更强、思维更活跃、表现更自信;女孩更倾向于寻求教师的认同;男孩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比较短,情感成熟晚;相对于女孩,男孩的攻击性、破坏性更多,违反纪律的次数较多。
2.
交往行为差异。在社会交往中,男孩倾向于较多的竞争行为;女孩在一起从事合作性游戏多于男孩。上小学以后,女孩主要喜欢与一两个最好的朋友在一起玩;男孩则喜欢在一群朋友中玩,随着年龄增长,这种交往偏好也随之增大。
3.
学习方式差异。女孩更擅长机械记忆、形象思维、语言表达和模仿式学习,男孩擅长理解记忆、空间知觉、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
学科兴趣差异。爱好语文、外语的女孩人数超过男孩;爱好数学、物理的男孩人数超过女孩。这种文理科的爱好差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更明显。显然,学科兴趣对各学科学习成绩有直接影响。
5.
学习成绩差异。小学阶段,女孩比男孩用功,成绩总体上要比男孩好,进入中学后差异逐渐缩小,有更多男孩逐渐赶上并超过女孩。中学阶段,男女生的平均成绩差异不大,但男孩中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而女孩成绩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以上所说的性别优势是指人类普遍性群体而言的,并非指某一具体孩子。实际上,同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这些性别差异,教师一是要承认男女生的性别心理差异,因势利导,使特长方面得到更好发挥;二是采取措施弥补不足的方面,互相学习,优势互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