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作文要让孩子享受写作的过程

(2015-10-25 08:45:20)
标签:

小学生

写作

分类: 阅读与写作

小学作文要让孩子享受写作的过程

 阚兆成

 

    写作的重点在文章产生的过程,而不在文章产生的结果。传统写作教学偏重成果导向,造成学生写作乐趣的降低与动机不足。现代写作应强调思考过程,呈现写作思路,最后才是文字及文法等修正。

一、写作常见的问题:

1、听说读写等接收与表达的问题。不会看图说故事、不理解文章内容,词汇提取困难,无法以写作表达自己的想法。

2、文章组织结构不佳。分段能力不足,段落间凝聚弱,结构杂乱。

3、文句表达困难。内容创造性与流畅性呈现文思不足,仅就发生的事做片段描述,而无法深入描写事件细节与心理感受,造成写作量少、内容简短等现象。

4、替换词汇少且精确描述事件的能力弱。如以“东西”替代“黄橙橙的柳丁”,以“好”代替“心旷神怡”等,呈现少用连接词、形容词、副词、成语或谚语等现象。

5、用字遣词错误。出现错别字、注音符号、网络用语等,如“劣(列)祖列宗”“检查全班遗(仪)容”“丫霸(哑巴)高兴の样子”等。

6、语法错误。句子中字词的出现顺序有误,语法障碍可能出现的状况为“我会坐船哭”“爸爸车车出去”等。

7、文意一致性低,离题或文不对题。如题目为“猜”,学生整篇文章写家人如何沉迷乐透彩、乐透彩对家人、社会的影响等,却为针对题目“猜”作阐释。

二、常见的写作教学法:

1、填充法。适合低年级学生,用以训练儿童运用词汇的能力,经常出现在小学生习作的填填看、填词、看图填字等训练,例如:“兔子找来一群(  )观战,大家都认为乌龟太(   )了。”学生进行该训练时,可自行运用已知词汇,亦可由教师提供可使用的词汇。

2、问题法。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在作文课时老师给学生一串问题,学生把答案一一写出,再连缀起来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例如:(1)我最喜欢的人是——;(2)因为a——,b——,c——;(3)所以我最喜欢的人是——。

3、看图作文法。学生一面看图,一面写作,运用图画所提供的线索,启发学生写出较完整的内容。学生在看图作文中,首要工作便是把图看仔细,从背景的天气、草木或房屋,写到人物的表情、动作,并加上形容词或副词以丰富文章的描述性。

4、对话作文法。以对话的方式来完成一篇短文,例如:妈妈说:“来说说母亲节怎么过?”弟弟说:“那天我会乖乖的,让妈妈好好过节。”我说:“母亲节那天我会帮妈妈洗碗。”

该种作文法除注重因角色不同,所需表现的口气与思想内容也应不同外,亦可表达出作者对周遭人、事、物得细腻观察与描述能力。

5、仿作法。阅读一篇课文或文章后,模仿其写作形式、文章体裁和结构、段落安排等再写一篇文章。仿写法因有具体的架构可循,通常可减少学生面对写作的恐惧,并提升其成就感。

6、感官练习法。给儿童一个情境,写出他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闻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例如:题目为“乡村生活”,可写成:“我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我听到一阵阵鸟的叫声,我摸到冰冰凉凉的溪水,我想到奶奶家的鸡蛋昨夜刚刚孵出小鸡,我感受到的乡村生活是那么的悠闲与自在。”

7、组字、组句法。适合高年级的学生或写作能力较佳的低年级学生使用。可给学生一组字或词,要学生运用这些写成一篇短文,内容可依想象力自由发挥,例如:以“森林、草原、溪水、阳光、花鹿”写一篇描述风景的文章。

8、整理归纳法。为较适合论说文和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可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后,再做归纳整理的工作,尝试找出主要论点、整理论据,再证明论点,例如:题目为“勤劳和懒惰”,整理的论点如下:

论点:1、勤劳是成功的条件。

论据:勤劳的行为有……

      勤劳可能会产生的结果是……

论点:2、懒惰是失败的开始。

论据:懒惰的行为有……

      懒惰可能会产生的结果是……

9、图解作文法。该法强调师生共同讨论,依个人生活经验决定作文内容,其最大特色在于中心思想和段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弹性化,并着重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将抽象的文章组织具体化,使学生更能掌握写作历程,发展写作思考策略。

10、创造性作文。指教师透过创造性思考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写作,包括脑力激荡、角色扮演、想象等,例如:以“稀奇真稀奇,鼻子当马骑”引导学生学习拟人法,写出“眼镜的自述”或“好香好香的两个烧饼、一根油条”,写数字“100”的联想等,或是文章开头须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结尾须为“农夫是一个外星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