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鲍鹏山:警惕知识、决定境界的不是知识

(2015-10-02 17:21:12)
标签:

知识

分类: 呐喊.建议
       庄子曾经警告过世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庄子知道人类有求知欲,他并不想与此作对,他只是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求知欲必须面对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个障碍是一个悬殊巨大的对比:人寿的短暂和知识的无限。

  何为知识知识是对事实的认知。按照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说法,世界是事实的总和,那么,我们该知道,知识所面对的“事实”是何等之巨。事实上,根本不需要看整个世界,就在此刻,当下,你身处的环境,斗室之小,所包含的知识就是无限的,甚至随便拿起一块砖,一根树枝,一把泥土,里面所牵涉的知识就是无限的,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一树一菩提,一尘一光年,更何况,恒河沙数,亦是无限?世界中的事实,原来就是无限的乘方,底数和指数都是无限!

  但知识之可怕,还不仅仅在于它的“无限”,还在于某些知识的“无用”,而无用的知识往往“无聊”。知识一旦不成体系,就会鸡零狗碎,鸡零狗碎的知识对人而言,除了作为谈资以供炫耀,基本无用,还会让拥有它的人也鸡零狗碎起来。荀子说有些知识“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荀子·儒效》)这是何等清澈的理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沾沾自喜于“茴字有四样写法”,今天很多学者的学问就是孔乙己式的学问,最多是个升级版。鸡零狗碎的孔乙己最后只能偷鸡摸狗,被人打折了腿,折了腿满手是泥的孔乙己是无聊知识的活写真,也是一味追求无聊知识的必然下场。

  我见过报纸杂志电视台等等举办的各类“知识竞赛”,基本上属于“无聊知识竞赛”,比如什么某首歌出自哪张音乐专辑,哪个朝代的宦官可以娶妻等等。无聊的知识会让人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猥琐。

  所以,庄子警告说:“道隐于小成。”(《庄子·齐物论》)而孔子的学生子夏则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先贤就是先贤,他们真的明察秋毫,去就弃取之间,去鸡零狗碎的“学者”何啻千里万里。

  当有人赞叹孔子:“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时,孔子表现出来的,不是自豪,反而是有些自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孔子显然不以多能为贵,他显然认为一些专业知识和才能是只要学习就会拥有的,长期浸淫一个专业,就自然会成为专家,所以,“专家”并不难得也并不该被膜拜。君子不器,就是君子并非仅仅是一个专业人士,或者反过来说,仅仅专业人士,不足以称之为君子。君子之道,在于修身养性,在于仁义道德,在于具备价值上的判断力,而不只是对于事实的认知。

  所以,他告诫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话一般人都理解为“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我一直怀疑孔子这段话何以如此肤浅,其实,孔子的真正意思是:对于“知识”,要分清哪些是我们必须知道的,哪些是我们不必知道的。必须知道的,就一定要知道(为知之),不必知道的,就丢在一边(为不知)!

  尼采自问:我为什么这么聪明?然后自答: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我的精力。孔子为什么成为圣人?我来回答:因为他知道哪些是必要的知识,哪些是无用无聊的知识!(光明网-《光明日报》)

 

 

决定境界的不是知识(《解放日报》文化讲坛的演讲)

 

   常有人说我的演讲很有激情,可今天我听了前面两位嘉宾(尚长荣和许江)的演讲,我觉得被秒杀了。他们的激情,来自对文化的热爱。

    文化确实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可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出了一套题,编辑想让我看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两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其实,决定人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在座的都读过。两个小孩辩论说,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近是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

    孔子活得真有压力,他几乎是那时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么问题都跑去问他。两个小儿问孔子,但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于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知识吗?不,没有。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说出了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