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读评】“小班小校”是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对策
(2015-09-22 14:21:17)
标签:
好书读评 |
分类: 阚侃教育 |
黄武雄教授在《台湾教育的重建》一书中,对台湾基础教育问题的诊断是“升学主义和管理主义”,对策主要是“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
目前,台湾的“小班小校”已经基本落实。从2007年开始,台湾要求小学、初中每班学生人数不能超过35人。近年来,大陆的情况正相反,各地致力于撤并学校,集中规模办学,乃至打造巨型学校、“航母学校”,小学五千人以上、高中万人以上已屡见不鲜。据山东省政府9月20日召开的“全省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电视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17个市普遍存在大班额问题,11个市存在超大班额问题,大班额占全省班级总数的40%以上,超大班额占10%以上,最大班额达117人,高中、初中、小学大班额比例分别为70%、50%和50%,抽查的城镇大班额比例达93%以上。
从根本上说,大校、大班额的教育形态,是一种用低廉成本办教育的方式,是一些地方政府办学责任不到位的表现。大班额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重教师负担,打破教育秩序,违反教育规律,损害学生利益,降低教育质量和效益,甚至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小班化”是基础教育走向正常的一个必要条件。
少一半学生,多一倍关注。“罗森塔尔实验”表明,教师的视野只能监控到30人以内,这是教师关注的最大值。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理的距离大大缩短,营造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大大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从实际情况看,大陆解决小班化问题可能比台湾复杂得多,大陆人口众多,教育基础依然比较薄弱,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发展仍很不平衡。况且,大班额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困难的叠加,光靠政府是难以完成如此重任的,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私立学校,形成多元办学、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格局。这也是化解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数量不足,学生择校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15次入选“锐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