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心:1岁10个月的孩子需不需要有课程表?
(2015-08-24 06:52:57)
标签:
育儿 |
分类: 幼儿.小学 |
赵教授您好!
我女儿已经1岁10个月了,我想知道如何对她科学的进行早期教育,我想知道一些具体的方法。我想我的这方面的困扰是很多类似的家长所面临的,所以有机会肯请您一定回答!
我和先生白天都上班,白天都是由一位奶奶带着。我想适当地对孩子做出计划,类似于“课程表”似的,主要是有个计划性,没有要求她一定要认真,像上课一样不能动,根据她自己的兴趣如果配合的基础上执行。您看看这样做合适吗?科学吗?
我给我的孩子制定的课程表如下:
课程表 |
|||||||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星期日 |
上午 |
识字1小时 |
音乐1小时 |
识字1小时 |
听故事,背古诗 |
识字1小时 |
亲子课 |
亲子课 |
|
户外2小时 |
户外2小时 |
户外2小时 |
户外2小时 |
户外2小时 |
|
|
|
手工1小时 |
识字1小时 |
音乐、舞蹈 |
手工1小时 |
音乐舞蹈 |
|
|
下午 |
休息2小时 |
休息2小时 |
休息2小时 |
休息2小时 |
休息2小时 |
|
|
|
户外活动 |
户外活动 |
户外活动 |
户外活动 |
户外活动 |
|
|
谢谢您的回复!
赵忠心回答:
“快乐使者23”:
对小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是应该的。你能有这个意识,我很高兴。但如何理解“早期教育”,确是各有各的看法;如何实施早期教育,也各有各的做法。
现在,有一种倾向,一提到早期教育,不外乎就是识字、读书、学外语、背古诗等等。其实,这是对早期教育的误解。
一些人写文章,论述重视早期教育的依据,常常拿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故事说事。
说,一位母亲抱着出生三天的孩子去请教巴甫洛夫,母亲问:“我的孩子刚生下三天,您看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早期教育?”巴甫洛夫说:“从一出生就该开始。你现在开始进行早期教育,就已经晚了两天半了!”
这可能是年轻父母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真是这样,我们且不去管它。假如这是真的,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做出这样的结论:巴甫洛夫所说的“早期教育”,绝不是识字、读书之类。
还有一个故事。1978年,七十五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首都巴黎聚会。有位记者问其中一位:“先生,请问,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讶,又急切地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
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大家看看,他说幼儿园给他在哪些方面打下基础呢?并不是早识字、早读书,而是在优良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方面奠定了基础。
一些科学家所说的“早期教育”,并不指的是智力开发,而是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也就是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把早期教育单纯看成是智力开发,发展孩子的智力因素,肯定是不正确的。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商业广告词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早期教育观点,是很偏颇的。已经被许多年轻父母糊里糊涂地接受了,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
比如,还有一句话也被年轻父母视为“金科玉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不是科学的教育观点、理念,而是一句典型的商业广告词。说这话的人一定是文化商人,而不是学者。
很多年轻父母一听这句话就再也坐不住了,赶紧问:“怎样做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呢?”“按照我的这个早期教育方案训练,就可以胜人一筹。”显然,胡吹这个说法的就是要向年轻父母推销自己的早期教育产品。
年轻父母必须明白,孩子的成长是“长跑”,就像王军霞跑的那种比赛,而不是“短跑”,像刘翔跑的那种。比赛长跑,“起跑”好坏,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要有实力,要有耐力,在漫长的奔跑途中,能持久地坚持,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听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鼓动,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揠苗助长”。而“揠苗助长”,“非徒无益,反而有害。”
对于您提的问题,针对两岁左右的孩子,我给您三个建议,供你参考:
早期教育应该有哪些内容和任务
第一是早期教育的内容理解的要宽泛一些,不仅仅是智力开发。早期教育的任务有下几项:
一是学会说话,就是掌握本土的口头语言。比较准确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思想、感情,能与人进行交流。先不要在文字、书面语言上多投入精力。
二是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会与人交往,讲卫生,爱劳动,有礼貌,团结谦让,心里有别人,能与人友好相处,能与人分享,等等。
三是创造机会,带孩子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感受大量的感性知识。我们都知道,唯物认识论认为,感性知识和掌握理性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知识越丰富,理性知识越容易理解。因此,家长要常带孩子逛公园、自由市场、郊外、农村,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感性知识,为以后学习理性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逐步教孩子知道一些社会行为规范,比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遇到人多要排队,遵守纪律,团队精神,说话要文明,要尊重别人,注意保护环境,等等。掌握了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在行为上就会很自由。
早期教育“学校化”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第二是您给孩子制定的课表,坦率地说,是没有必要的,是多此一举。我是学者,说话很直爽,不喜欢拐弯抹角,请您原谅。您给这么小的孩子制定一日课表,这也太过分了。我完全不赞成。这是我一直坚决反对的“家庭教育学校化”的倾向,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更是要不得的。
学校教育有其特点,家庭教育也有自身的特点,它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教育,不是像学校那样一节课一节课地教学。您想想,一岁多的孩子,一个小时一节课,这是行不通的。小孩子根本不可能集中注意力那么长的时间,这也太脱离孩子的实际了。不信,您就试一试,肯定遭到孩子的抵触和反抗。
对于一岁多的孩子,一定要坚持以游戏、玩耍为主,放手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玩具。具体玩什么,都由孩子自己做主,怎么玩,只要是没有危险,也是取决于孩子的意志,家长只是在旁边做旁边者,不要直接干预。让孩子在自主、自由的游戏和玩耍。
对于小孩子,我不赞成过早限制、束缚、收心。
第三是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我向来不主张过早地制定什么规则限制、束缚孩子。过早地限制、束缚孩子,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个性,发挥想象力,发展探索精神,扼杀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
而是要大胆解放他们的手脚和头脑,要放手,让孩子尽情地玩耍,使孩子的天性得以充分地释放和发挥。在陪着孩子玩耍、游戏中,家长随时随地教一些生活常识,培养一些能力,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不能象小学生上课那样,那是行不通的。
我希望您赶快取消您的计划。如果您非要坚持贯彻您的教学计划,一定会极大地伤害您的孩子,他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对抗情绪,将来对上学都可能会抵触。
您的孩子刚刚一岁多,连幼儿园还都没上;就是上了幼儿园,到大班,也不会一节课一个小时。您是想规范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收心。这个年龄的孩子收心,也太早了点儿,还不是收心的时候。过早地收心,会促使孩子早熟,甚至呆滞。到了幼儿园大班再这样做,也不迟。
就是小学生一节课才四十分钟,您一岁多的孩子就一个小时,肯定是行不通的。希望您考虑我的意见,放弃你的不切实际的“课程表”。
你是第一次做母亲,第一次抚养教育这么小的孩子,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常识和经验,我完全理解你。谁都有个第一次,我是不会笑话你的。只是希望你认真考虑我的意见,修正你的培养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