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为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2015-08-17 08:57:45)
标签:
望女成凤 |
分类: 家校共育 |
陈垂良
在8月1日的《交流站》上读了何清福君的《望女成凤的悲剧》,感慨万分。8月11日在《交流站》上又读到郑昭荣君的《两个终生遗憾的错误》,再联想到不久前的掴母事件和少年天才错用的案件,不禁唏嘘。
教育子女,如同抓鸟,紧抓怕它死,松抓怕它飞,失控的剎那,还想狠狠地把它摔在地上,如果它羽毛未丰,就“吱”的一声,着地死了,如果它已经毛丰翅健,还没着地它就飞走了,再也不会飞回来。那么,什么时候紧?什么时候松?紧的极限在哪里?松的尺度该多少?怎样才能避免失控?这“尺”这“度”,父母必须知“道”,才能做出适度的拿捏。要不然就“无法度”(福建话)。不知“道”的父母们,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采用“圈养”加“填鸭”法,揠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儿女还没成龙成凤,父母已经是虎爸虎妈了。有的父母或者是为了工作而早出晚归、又或者是因为夫妻离异而不得已采取了“散养”法,结果,走失的走失,遇狼的遇狼……悲剧天天上演。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中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如果以‘无为的原则治理国家,天下就没有不太平的了。)这里讲的是安民之道,主张无为之治。第三十七章尤其重要,是《道德经》的上部《道经》中的最后一章,是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的总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以本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做任何事,只要顺其自然,不要肆意妄为,任何事物都能水到渠成。)要特别注意“无为”二字,“无为”并不是自由放任,自生自灭,无所作为、而是父母得“润物细无声”地给孩子以滋养,“明察秋毫之末”般细心发觉他们的天赋,让他们自己选择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从旁协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使他们热爱自己的选择。就像人造卫星的定位系统,“仰覌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序》句),锁定地球上每一辆行驶中的车子,但不是导航,不是护航,而是在必要的时候发出信号,以免出轨,避免失联。
一百个孩子当中,也许有一个奇才,一个白痴,可那九十八个,肯定都是天才——天赋之才。李白有诗云:“天生我才必有用”(《将进酒》句),只要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生活得自在,能发挥正能量就是“有用”。老一辈的人,书读不多,可是他们早就有了发觉孩子天才的方法,在孩子对岁(满一岁)时,就弄些算盘、书本、玩具、化装粉或糖果等让孩子抓,抓到什么,将来就怎样。当然,那只是搞笑罢了。
从孟母到虎妈,两千多年过去了,家庭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何不听一下老子?
“无为”是父母得“润物细无声”地给孩子以滋养,“明察秋毫之末”般细心发觉他们的天赋,让他们自己选择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从旁协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使他们热爱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