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提出者详解“起跑线”

(2015-08-12 07:16:03)
标签:

起跑线

分类: 幼儿.小学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别再误读那条“起跑线”
摘自《解放日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中国式教育的著名口号,被不断引用又备受争议。
时隔多年后,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曾经说过此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穿过重重误区,重申自己的本意:这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
 
没有人能代替家长,只有家长才能给你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童年
 您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提出了“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中国式教育的著名口号,被不断引用又备受争议。时隔多年后,您能告诉公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吗?
韦钰:在世纪之交,由于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许多国家都紧急调整了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强调“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必须重视早期教育,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这绝对是个误区。
 
当这句话在误区中不断演绎时,与您的本意越来越远。
韦钰:是的。不久前我们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福克斯来中国参加有关儿童早期发展的高层论坛,在会上他明确指出,儿童发展的某些方面存在关键期,其中的一个关键期是0到2岁。这个观点不是他臆想出来的,而是研究得出的。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的执政者为了增加人口,通过各种政策要求每个家庭生5个孩子。但是后来,很多家庭因为没有抚养能力,只能把孩子送进托儿机构。这些托儿机构条件很差,通常20个左右的孩子只有一个养育员,根本照顾不过来。
当时,一些科学家在基金会的资助下组成了联合研究梯队,开展了对部分儿童进行干预和科学研究的项目,福克斯教授就是研究梯队的领导人之一。他们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养育,对一些孩子改善了在托儿机构里的养育条件,比如增加了养育员的人数,但对有些孩子则不得不维持现状。科学家们跟踪这些孩子一直到12岁,从中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此项研究的结果是,早期在托儿机构成长的儿童,由于互动交流的机会少,他们整个脑的体积都比受到正常照顾的儿童明显来得小。2岁以前得到改善的,脑发育可以恢复;2岁以后再改善,脑的发育恢复就很难。这说明早期教育条件的优劣的确影响到儿童脑的发育。
 
这些结论都是基于十多年的科学实证研究。
韦钰:根据这样的科学实证研究,我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是,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起点要高。
 
您所提倡的“不输在起跑线上”,是由父母用爱与陪伴来完成的。
韦钰:这个时候,父母不应该忙着去赚钱,说等我赚了钱再来陪你,到那时就已经晚了。你情愿少赚一些钱,要多陪陪孩子。由于脑的发展是连续的,后期的发育需要在前期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如果错过了一些脑发育的关键期,一生都很难弥补。我曾在工作中认识一位美国女性,他们夫妇领养了一个孩子后,当即决定夫妇两人各自辞掉一半工作,轮流在家带孩子,可见国外对于父母自己教养孩子的重视程度。因此说,0到3岁是个关键期,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能代替家长,只有家长才能给你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童年。
此外,孩子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依靠对教养者的模仿,教养者的情感和性格也会通过早期教养传授给孩子。所以父母实在无法自己教养孩子时,也要争取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尽量和孩子多互动交流,不要把孩子交给不爱他的人,更不要让电视机、电脑来代替自己陪伴孩子。
 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没有热情了,那么,他一辈子很难过得快乐,也难有成就
 
您更寄予厚望的是家长,您曾经说过,“家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
韦钰:谁最关心自己的孩子?毫无疑问是家长。
这么多年,我一直寄希望于家长开窍。如果你是一个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的家长,你是一个不急功近利的家长,那你就应该学习这些最新的科学教育知识,来保护你的孩子。
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孩子的培养,什么是最重要的?不在于他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他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这其中情绪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没有热情了,那么,他一辈子很难过得快乐,也难有成就。
有一个针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孩子表达了自己不想在否定声中长大;31.09%的人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与自己谈话;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和贬低自己表示不满;5.16%的孩子指责父母动不动就威胁自己。其中涉及的都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负面情感问题。对此,孩子轻则产生厌学情绪,重则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甚至引发冲突事件。
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几乎没有上进的热情,也不愿意发奋读书。他们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成名,或者是嫁个大款,不想经过自己奋斗取得成功。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些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着学习,18岁以后就一心想着轻松。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欢做的,而你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幸福感

中国家庭有让孩子从小背诵诗书的传统,比如让幼儿园的孩子背诵《三字经》、唐诗等,这对开发孩子的智能到底有没有帮助?
韦钰:这几年在早期教育中,有不少人鼓励幼儿背诵那些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的东西。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此介绍一下有关这个问题的科普知识和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在人的发育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幼时失忆现象”。它一般分成两个年龄段:0到3岁和3到7岁。它是指人们在长大之后,不能回忆起3岁以前的情节,而对3到7岁发生的事件也只能回忆起一些断续的片段。所以,一些所谓的早教专家,说2岁的儿童能认识2000个字等等,这都是违背幼儿大脑发育规律的。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不仅无效,还浪费了孩子的时间,甚至给孩子造成了危害。
 
什么才是对孩子有益的教育?对此您的建议是什么?
韦钰:其实,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最快。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欢做的,而且他最擅长,而你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成就,也会很有幸福感。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又最快的事呢?
韦钰:孩子自己会去找。他在12岁到18岁的时候,是树立理想的关键时期。你创造条件让他自由选择,他自己会做决定。你需要提供环境,引导他,并且尊重他的决定,帮助他去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