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培东:赛课,不走赛车路

(2015-07-27 15:47:05)
标签:

赛课

分类: 课程与课堂

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虚假。                 ——爱丽丝·门罗  

七月成都,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如火如荼。《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祭十二郎文》《报任安书》……一看课题就有一种深深的担忧。文言文,经典名篇,又都是较长篇幅,很多语句文意生涩,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读读懂怕也要一节课。这一节课又怎么个赛法?既要疏通文句,读明白,又要探究思想,读深厚,一节课,真能做到吗?

我想起几年前我上过的庄子《逍遥游》,那么长的篇幅,也是要求我一节课时完成,学生文言文学习基础又相对差,结果硬是跌跌撞撞地爬到了下课时分。听课教师的掌声里,只有我最惭愧,很多学生还是在云里雾里的。去年去一所学校上公开课,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篇幅不长,注释也很详细,这样的课我以为一节课拿下绝无问题,结果一开场我就懵了。很乖的学生,也说课前已经读过的,但最基本的文言文字词理解都是吞吞吐吐看着注解还要张冠李戴的。我只好调整教学方案,领着他们慢慢读慢慢学,这堂课也就实打实地学了一半。我很抱歉地对听课老师说,我只能和学生学到这里,也必须和学生学到这里。真的。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承载体。尽管文言文早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完全脱节,但为了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个人内涵的丰富,我们必须要学习。朱自清先生认为人是不必再做古文但是人还要读古文,只是这文言文的阅读毕竟有别于现代文的阅读,莫说舒缓的文言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不合拍,历史的变迁更使得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

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学生学不好文言文最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古代的文言文的语法不熟悉,对文言文中的词汇不容易了解;二是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典籍不熟悉;三是浑沦吞枣,“不求甚解”,不会的问题不去查证。这样,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贵在“理解”,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文言文教学就必须给足时间去完成字词与文义的理解,这是基础。

《滕王阁序》,虽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但更多的是“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或者“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样充溢着大量难读字词难理解处的骈体句子。天才王勃“一言均赋,四韵俱成”,韩愈“读之可以忘忧”,是读懂其心,对我们学生而言,首先要解决读懂其意,否则只能越教越忧。《兰亭集序》,第一段兰亭美景倒是通俗易懂,第二段要是不仔细看注解,俯仰之间,读过的文句已为陈迹,更遑论“有感于斯文”。

这些文言文课,在教材编订的时候,都是给足课时的,两课时或者三课时。这保证了我们教学文言文有充分的时间,是科学的,合理的。你要读,你要扫除障碍,你要疏通文本,你要“文”“言”并举,你真非得要这样多的时间不可。那么,赛课给出一节课时,又是要教师教出怎么模样的文言文课呢? 也许你会说,长文短教,深文浅教,再怎么样取舍我们都得完成基本的理解吧,没有疏通又怎么个取舍,深浅或长短首先要搞明白它是个什么。读不顺,读不通,又怎么个深浅理解或长短取舍!

你看,第一位老师上《滕王阁序》,问学生读文章的第一感受,学生说“拗口”说“不好懂”,就证明了这篇长长的美文阅读上有着诸多障碍。怎么办?给学生再读的时间,一字字地阅读疏通?老师不敢,评委在看着,听课老师在盯着,他斗不过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马上再问“最重要的是作者借此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是不着边际地说,老师无奈直接告知“兴尽悲来”,然后生生地去找“兴尽”何处,“悲来”哪里。我能体会到教师此时的“兴尽悲来”,很努力地准备了主问题,却耽于生疏,只好自己上阵,帮着给指出来,否则就这一个“兴”“悲”也绕得你到下课铃声响。别说教师的启发不够,文字的生疏语句的晦涩,这样狭小的时间里,你的启发有时真不得不带上暗示性指向性。我很能理解。篇幅长,情感深,语句难,既要宏观梳理,又要细节咀嚼,还要拓展牵引,“时间”真的够吗?很多时间,这样的教学都像是京剧舞台上的打斗,花枪碰碰就必须换下一个节奏。

再看《兰亭集序》,赏析第一段,感受兰亭之“乐”,每个老师都爱教,但是感受兰亭之“痛”就会乐极生痛,老师幻灯片上的“一痛”“二痛”“三痛”以及王羲之的哲人眼光,即便你读通了文句没有深思细品也是很难理解的。哎,难为上课的老师了,更难为学习的学生了。这些学生,真的就学好了这样的文言文课吗?多半还是空虚的,犹如干瘪的谷粒,外面看看也是很饱满的。

点评老师说得很对,比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比如要“通过对语言、文本的挖掘来挖掘思想之美”,“不要把自己的东西一下子就给了学生”,要“给学生主动质疑的空间”等等。问题是,这样给,势必不能完成整个教学,甚至只能完成一小部分教学。如果真是这样,你是说好还是说不好(我是会说好的)。这些传统名篇,我听过多堂公开课,那些上得精彩的,多数是预习下了很大功夫的,也就是说,其实上的就是第二节课甚至第三节课。很多名师执教这类文言文,给他四十分钟,往往也是前半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后半截也多半仓促如知“老之将至”。评别人好评,我们自己操刀也会在四十分钟面前捉襟见肘,再怎么取舍,必要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不能省略的。很多课其实不是输给设计,是输给时间。

那么,为什么两课时三课时的课必须在一课时完成,而且竟然是如此长长的难懂的文言文?一课时我们究竟能帮助学生学到什么?这一仓促的一课结束后,谁来为这课埋单?对好课的评价,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也就是他们学到了什么,又是怎么样学到的。

一课时,教师慌慌张张地赶着走,学生神情茫然地被推着前行,他们真的把《滕王阁序》种植进心底了吗?从网络群里传来的PPT图片看,老师们使用很多,而且上面多是一些哲学意味浓厚的长段文句。无奈赶进度,必然做成夹生饭,蜻蜓点水,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迷茫与落寞齐飞,混沌与莫名一色,也许最是写照。这样,我们就要思考:我们要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赛?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比如,换成适宜在一课时完成教学的文章,比如在《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后面注上“第一课时”这样的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体现人文关怀的提示……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好课一定是学生充分进入学习场的,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多读读,多想想,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读得熟稔,也就是读得准确流畅,才能去揣摩、体味,去品出古代文学经典的醇香。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颗尊重的心,尊重语文本质,尊重课堂教学规律,尊重文本,更要尊重学生。

吴非老师说:“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就像是在拼命赶路,总是急匆匆的。”一课时教了两三课时的文言文课内容,其实是一种超进度的教学。急于赶进度的建筑最易倒塌。教学上,除了进度,我们还要考虑学习内容的深度、学生活动的参与度、思维训练的宽度与厚度、学习活动的效度等等。教学要讲究容量,要讲究节奏,这些讲究更是教师的执教水平。赛课要展示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智慧不假,更要展示教师对课堂上学习语文的学生的真诚关照。

那么,赛课,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利于发挥的真实的执教平台,而不是给他们铺上F1赛道,让他们违背教学规律去“赛车”。 当然,作为参赛选手,是不是也该从教学的实际规律出发去思考问题。一节课,我能上到哪里,我最多可以上到哪里,全班大多数学生能学到哪里,怎么样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真实的学习需求,这些,在备课的时候都应该做好思考。真实地去教学,完成和课时和学生学情相适的教学内容,我想,你会获得更多的掌声。设计上求简洁,教学上求实效。教学是有遗憾的,而遗憾,是因为我们真诚对待过每一个细节,这遗憾,就成了最可回味之处。

“语文课,究竟要把我们带向何方?”不知怎么的,我总会想起这样一句来自我的课堂上的学生疑问。那个高三女孩,清纯的眼神里,止不住的迷茫。话语很轻,可落进我心里却重如烙铁。我带他们走向何方?我们带他们走向了何方?那么,今天,赛课会把我们带向何方? 别用别出心裁去PK教学规律。

诚实,是最重要的教学智慧。教学,我们更需要真实。教得真实,学得真实。真实,我们甚至不会失望。 美国儿童给成人的忠告词,吴非老师说只记住了第一句——“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这手,也好像我们的课。赛课,不是赛车。再高速的行驶起始速度都是较低的。还是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