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程式,但不能程式化
(2015-07-27 06:55:26)
标签:
教学方法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实践证明,别人总结出的教学方法再好,如果机械地去套用的话,那么,教学改革就有可能走进死胡同。这里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 叶圣陶先生的三段话:
学习别人的成功的教法当然很必要,但是不宜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变通。同一种教法,因为教的人不同,学的人不同,收到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80页之《关于探讨教材教法的几点想法》)
不能因为某种教法曾经受到某某的赞赏,就此“定于一”,不允许别的教法。任何一种教法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点要它更优,缺点要它改正,这才能不断改进。轻易否定一种教法是不好的,把一种教法强加于人也是不好的,因为都不利于动员大家创造好的教法。(同上)
至于教学之方法似可不求一律。甲教师与乙教师无妨各尽其能,教一年级与二年级,教此课与彼课,亦不必一致。总之以学生获得实益,练成读作之熟练技能为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44页)
根据叶老的观点,我们把它具体化为三点理由:
其一,从教师的角度看,不同的教师,其个人经历、文化层次、知识 结构、性格特点不同,那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师就是教同一篇课文也必然会显示出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有的习惯于从一般到特殊;有的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有的善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善于从一词一句去寻找突破口。朱绍禹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才能得到,而这种实践又多半无法按一定的法则进行,而要由实践者个人的知识 、经历和个性来决定。可见,一百个演员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教师就会有一百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模式岂能让成百上千名教师照搬套用。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诫我们:“即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方法,至于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熟虑以后,他才是有效的。”有人曾感叹斯霞老师的课,也有人想复制他的课,可形式是可以复制的,但其中的“味”是怎么也复制不出来的,因为这“味”是斯霞老师集几十年教学智慧于一身,把一生的教学智慧集中在一节课上。
其二,从教材的角度看,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安排教学目的和重点,决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设置怎样的教学程序。就是同一文体,不同的文章 ,教学步骤和方法肯定也会有所不同。
其三,从学生的角度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智力因素、心理特点、语文知识能力水平都不会相同。因材施教是我们应遵循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不同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也不能相同。
从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任何教学改革都不是简单的方法的变化,而是思想的更新。尤其需要正确的理论做支撑。对此,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叶圣陶集》第15卷第3页)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学习优秀的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给教师的建议》第113页)“要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素养,首先提高思想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同上114页)只有通过对别人先进教法的学习并汲取其精神实质,通过寻根究底的研究,继而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是真正方法的改革。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的法。只要我们的改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再附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那么,改革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刘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