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周报》理念先进还须解读正确

标签:
《教育文摘周报》理念 |
分类: 报刊发文 |
理念先进还须解读正确
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
(本文发表于7月8日《教育文摘周报》14版)
十多年来,伴随着本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是,由于部分专家对有些教学理念的个性化解读,把好“经”给念歪了,使不少理念在实践中偏离了轨道,给教师们的教学造成了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
理念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理念二:“课改前是教教材,课改后是用教材教。”
很多专家解读课标时都曾说过,“课改前是教教材,课改后是用教材教”。实际上这种解读是不正确的,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多对矛盾,其中,学生学习能力与教材内容难度是主要矛盾,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水平是次要矛盾。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师都站在教材一边,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把学生与教师间的次要矛盾升格为主要矛盾。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就会偏离主线。
解决课堂的主要矛盾需要教师和学生结盟,共同面对教材、进攻教材、征服教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降低教学难度,为学生征服教材服务。教教材、用教材教都是在解决课堂教学的次要矛盾。因此,只有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走向教材、战胜教材才是最恰当的选择。
理念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理念四:“过程比结果重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从传统课堂“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比结果重要”180°大逆转,无论是学科课程评价标准矫枉过正的调整,还是专家标新立异的解读,搞得广大基层教师晕头转向,教学实践左右为难,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水中探月、雾里观花、匪夷所思的现象:“为讨论而讨论”、“为活动而活动”、“为合作而合作”,似乎不讨论、不活动、不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甚至在45分钟的课堂上竟然出现合作学习30多次。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话,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教学原则,许多教师对驾驭课堂产生了困惑和恐惧。
从以上几个理念的解读可以看出,误读可能导致主体错位、关系错乱、主次矛盾混淆。因此,进行推进课程改革要从掌握科学理念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