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文摘周报》理念先进还须解读正确

(2015-07-10 16:13:19)
标签:

《教育文摘周报》

理念

分类: 报刊发文

理念先进还须解读正确

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  阚兆成

 

(本文发表于78日《教育文摘周报》14版)

 

十多年来,伴随着本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是,由于部分专家对有些教学理念的个性化解读,把好“经”给念歪了,使不少理念在实践中偏离了轨道,给教师们的教学造成了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

理念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改后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似乎是“你懂得”,但真的不对。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课堂是老师永远的“家”,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谁都无法取代谁。课程改革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不少专家误读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弄得老师谨小慎微、左右为难。课堂无需还给学生,因为从来没人抢占过学生的课堂,要还给学生的是学习的主动权,是学习的责任。

理念二:“课改前是教教材,课改后是用教材教。”

很多专家解读课标时都曾说过,“课改前是教教材,课改后是用教材教”。实际上这种解读是不正确的,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多对矛盾,其中,学生学习能力与教材内容难度是主要矛盾,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水平是次要矛盾。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师都站在教材一边,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把学生与教师间的次要矛盾升格为主要矛盾。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就会偏离主线。

解决课堂的主要矛盾需要教师和学生结盟,共同面对教材、进攻教材、征服教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降低教学难度,为学生征服教材服务。教教材、用教材教都是在解决课堂教学的次要矛盾。因此,只有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走向教材、战胜教材才是最恰当的选择。

理念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有些专家对此进行了过度解读,在广大教师中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实践证明,这些观点过于理想化了。打破教材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区是有益的,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忠于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但矫枉过正,就使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具体表现为:抛开教材另起“炉灶”;课堂拓展漫无目的;过度的个性化解读。    教师在课堂上抛开课本资源而去开发所谓的课程资源,真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正确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必须具有规范意识,立足文本,依托文本,绝不是“拓展”满天飞,课程资源到处挖,既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也不能喧宾夺主,拓展的时间超过文本解读时间。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都给“教师留下灵活处理的空间,让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换、补充”。既是“根据需要补充”,就不是漫无目的的“乱弹”。  教科书就像孩提时代的“母乳”,是最好的营养品。课本、课本,一科之本,课堂教学就应该“以课本为本”,能够真正超越课本的老师还很有限。

理念四:过程比结果重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从传统课堂“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比结果重要”180°大逆转,无论是学科课程评价标准矫枉过正的调整,还是专家标新立异的解读,搞得广大基层教师晕头转向,教学实践左右为难,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水中探月、雾里观花、匪夷所思的现象:“为讨论而讨论”、“为活动而活动”、“为合作而合作”,似乎不讨论、不活动、不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甚至在45分钟的课堂上竟然出现合作学习30多次。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话,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教学原则,许多教师对驾驭课堂产生了困惑和恐惧。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课堂教学的优劣完全由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与程度决定,到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的爆炸式增长,重视获得知识的本领变得越来越重要,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理念已严重阻碍教学发展,适时提出了“过程比结果重要”是时代要求,但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并不是结果不重要。对于陈述性的、事实性的一般性知识,教师该讲的就要讲,该问的就要问,该练的就要练,没有必要探究、合作。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关键知识点的学习就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经历知识产生、发展、更新的全过程。

从以上几个理念的解读可以看出,误读可能导致主体错位、关系错乱、主次矛盾混淆。因此,进行推进课程改革要从掌握科学理念做起。

 

《教育文摘周报》理念先进还须解读正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