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基础教育12年,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
(2015-07-08 08:24:29)
标签:
基础教育12年 |
分类: 视点.争鸣 |
又一批学生高三毕业了,他们完成了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
12年,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成人了。人生再没有第二个12年让人的变化如此巨大——童年、青春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
在2015年高考之后,我采访了北京、上海、深圳8所高中的30多位高三毕业生,来听听他们的心声:12年的基础教育究竟收获了什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有了选择就是自由了吗?
无人认为知识学习是重要收获,收获问题解决能力排首位
问题1
12年,教育带给你什么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踏实的态度
社交圈和朋友圈
坚持去完整地做完一件事
专注的能力
对于未来生活的直觉系统
上海中学高三学生1:从小学到高中,教育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即能够耐心地分解与化归一个问题,从而一步一步解决的能力。
上海中学高三学生2:K-12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是能将我顺利而成功地送入理想大学,这样就让能在大学里进一步探索我感兴趣的科目(哇,不知道这是收获还是问题)。
上海中学高三学生3:12年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给予我一种踏实的态度。对于纯粹的高考党,学业压力繁重,每一个科目都必须认真对待,这就促成了我迁移到为人处世时的踏实态度,对每一个细节都懂得认真处理。
上海中学高三学生4:12年我几乎都是在完成挑战性任务中度过的,敢于接受挑战不仅是一种勇气,更能让自己精准定位,识别和发现自己的能力上限。
上海建平中学高三学生1:让我拥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说明这里指的是单纯的学术问题。
上海建平中学高三学生2:拥有比较稳定的社交权和朋友圈,包括校内的老师同学和校外的关系。
北京四中高三学生1:我用了12年时间积蓄和培养着专注的能力,建立起一种对于未来生活非常重要的直觉系统。
北京四中高三学生2:学习意味着要学着去完成一个又一个闭环,无论这个闭环的大小如何,都要坚持去完整地做完一件事。
北京十一学校高三学生刘毅伦:十二年的学校教育中,我学习着一种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深圳中学高三学生左众:12年的最大收获基本就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结识的人,同时幸运但并非普遍的是让我拥有了公民意识,至于知识倒真没什么学到的,还不如自己看课外书学得多。
从我访谈的30多位学生以及由他们延展出去帮我了解的更多高三学生的回答看,没有一个是将知识学习作为12年重要收获的。是的,一个也没有,提都没有提及。排在首位的是问题解决能力的获得;其次是同伴关系的重要性。虽然这在我的意料之中,但面对北上深三地高度趋同的回答依然有些吃惊。
很多时候,我们期待课堂能够这样改变:从一个问题的提出开始的,进而在理解、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中展开,而知识所扮演的角色是作为解决问题时因人而异所选择的工具,学生可以拿它去探寻去发现去解决各种难题。但现实中的课堂并非如此。大多数“好”的课堂,依然是以教师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为目的,大量的结论都是预设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诱导学生得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这样就是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按照教案流程走过,旁逸斜出或创意遐想大多一笔带过或者视而不见。
当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之际,知识容易得到,甚至学生的知识比教师还丰富,只有当我们能够驾驭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知识才能真正让我们变得更有力量。
我们的教育太缺少对学生的真正了解
问题2
中国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无法让学生充分个性化
无法专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过多关注学业,忽视社会服务
不能真正自主学习
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师素质待提高
上海中学高三学生:虽然收获最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中国的教育却无法让学生充分个性化,所有学生都在学习和解决着相似的问题,而事实上每个人需要和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
上海复兴高级中学高三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一直都期盼着孩子所有科目的全面发展,高考以总分计算。我们只有到了大学才可以专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上海风华高级中学高三学生:中国教育的问题让学生过多关注于学业,而忽视了社会服务的重要性。
上海建平中学高三学生陆一行:我觉得中国教育这些年始终在变,而且变的永远是方法,却不知道变化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上海建平中学高三学生2:不能真正自主的学习、没有支持自主学习的环境、缺乏辅助学习和成长的条件与工具是中国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十一学校刘毅伦:教育资源不均衡折射教育不公平;勤奋学习获得的高考成绩并不等于个人研究能力。
深圳中学高三学生左众:中国教育不能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方向;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目前的师资队伍只能满足基本要求,但启迪思维、阐发问题和促进挑战的能力还不足。
对“北上深”三地学生做访谈的想法源于我与建平中学陆一行同学的一次交流。他在获得多所知名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毅然选择了开办只有两年的密涅瓦大学,他的理由是这所大学给了我“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它能够让我和一所学校共同成长,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呀。之后我又问他,12年的中国基础教育到底有什么问题?他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一直在变,但变得永远是方法,却不太明确目的究竟是什么。就那一刹那,我的确有些震惊!他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问题。这就是拥有独立见识并能够去创造知识的一代年轻人。但,说实话,我们的教育太缺少对真正的他们的了解了。
我们以为可以通过考试“难倒”他们,然后分出三六九等划归到不同的大学,大学永远都是高高在上地表现出“收”了学生的姿态;我们以为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塑造”他们,然后按照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标准化的三好学生;我们以为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一桶水来“改变”他们,然后只看见我们想看到的那“一杯水”在逐渐注满……但今天,乃至越来越近的未来都告诉我们不会再是这样:学生可以选择考试方式,面对多个录取通知书可以更加回归内心用脚投票;一个个不一样的学生构成的群体正在缔造着我们的学校,也正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最好的课程,只有真正“看见”了真实的学生,我们才会远离那些“貌似”的教育,才会找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
还记得美国华裔女孩邹奇奇(Adora
Svitak)的TED演讲吗——《大人应该从孩子身上学什么》:“不管在生活中你处于怎样的地位,你必须给孩子创造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成长并让你扬眉吐气。大人们,你们需要倾听并向孩子学习,信任我们,对我们怀有更高的期望。今天你们需要聆听,因为我们才是明天的领导者。”
给学生选择,会让他们看见自己最真实的成长
问题3
选择就等于自由吗
选择让人审视目标
毫无规则和秩序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多种可能性
选择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在哪里,应该去哪里
上海中学高三学生:选择并不简单的等于自由,选择让我去审视目标,目标是不是清晰了?为了这个目标就要做出取舍,就要承担责任,也要付出代价。事实上,选择在当时当地是分不出对错的,而那些正确的选择之后用日后的成效或成功来反证的。
北京十一学校高三学生:选择意味着更大的限制,人们都需要在被限制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自由,这样也许才是真正的自由,毫无规则和秩序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深圳中学高三学生:选择的自由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多种可能性,比如理科生知道了自己不止可以学物理化学数学,也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去学新闻哲学这类普遍意义上的文科。至于是否在选择之后的路上走下去,还要看每个人的机遇与能力。但选择的自由首先是要有社会提供选择的可能性。
北大附中高三学生:选择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在哪里,应该去哪里;选择是自由的前提,选择不是结果,而是能够让人获得真正自由的必然体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