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什么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2015-07-07 15:18:41)
标签:

专注力

分类: 家校共育

这些年,“专注力”这个词在早期教育界大行其道,一些早教机构大张旗鼓设置“专注力训练”的课程和培训班,一些图书出版社批量推出“培养专注力”的各种游戏书和练习册。

在此影响和熏陶下,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开始对孩子“专注力”高度重视起来。

在一波看似科学专业的浪潮后,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学会用理性来审视整个现象,避免作为父母不必要的焦虑、紧张和盲从、跟风。

我的朋友,两岁孩童的妈妈说,我给孩子讲绘本故事,这一本还没有讲完,她就走开去拿另外一本。刚刚想玩这个游戏,瞬间看到其他玩具,就马上转移了。我以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这样,但是当我看到另一个两岁的孩子可以坐在那里一页一页的翻看绘本,我就担心她在专注力方面不够好?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在我看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个伪命题,因为孩子天生就有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作为家长,小心呵护,不破坏就好。

何为专注力,字面理解,一个人专注于一个事物或一个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专注力其实就是以前我们说的注意力,心理学解释,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注意的能力。注意的广度、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这四个注意力的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标志。

孩子正常的专注时间,一般来说,2~3岁时10~12分钟,5~6岁达12~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可以达到30分钟以上。

只要不是病理上的注意力缺陷障碍,正常的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如果是注意力缺陷障碍就另当别论了,那也不是简单“培养”可以解决的问题,要结合药物、心理和行为运动等多方面的科学治疗,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谈及的范畴。

像之前提到的两岁孩童,有可能是她对这本绘本不感兴趣,有可能她对绘本阅读这件事情没有兴趣。她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是因为她还没有找到可以吸引自己专注的事物或活动。而且两岁的孩子好动,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正常现象。

孩子天生就是热爱学习的,生来就是专注的,从他们把所有能拿到手的东西塞进嘴巴,到他们不断练习翻身、爬行,到他们开始说第一句话,不停的重复、练习、联结,哪件事情他们不是全神投入、津津有味。年龄小的孩子,他们沉浸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旁若无人的境界,难道你能说他没有专注力?

父母接受、理解并且支持那些他们认为有益孩子身心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他们也很容易打压、干扰、打断那些不被许可的行为或活动。

婴儿可能正在用嘴巴研究这个物体的形状、质感,建立自己的认知并区别于其他物体,父母却制止这个行为。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踩在雨后的小水洼上,尽兴的玩起水来,父母却强行抱着他避免弄脏鞋子。

当孩子学习的本能延伸到其他领域,出现和父母目标不一致的行为时,父母就不由自主的站在了与孩子的对立面。父母捍卫着自己的行为准则,总是不可自控的去打扰孩子的专注。

你要这样……不要那样……你应该……来喝点水……该尿尿了……

太多太多这样不计其数的小事情,小细节,小到父母从来就没有注意过,多到足以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学龄前一不小心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的父母到了学龄期又要想方设法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凡事孩子感兴趣的,喜欢的,他就会专注,反之亦然。有的时候家长要思考,为什么孩子不能专注,不是他没有专注力,而是这件事情根本吸引不了他。

每个孩子感兴趣的点不一样,体现专注的地方也不同。同样的年龄,有的孩子喜欢翻看书里的图画,有的孩子喜欢把书当建筑材料玩搭建,他们的兴趣点不同,没有好与不好之分。

这让我想起了我和我姐,同年出生,小时候就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我们俩一静一动,我姐喜欢画画、看书,我喜欢跳舞、运动。要我像她那样坐在那里安静的画画、看书,我一秒钟都想逃,根本坐不住。我姐也跟我去学跳舞,一节课还没结束,她就发誓再也不要来了。我们俩一白一黑,我姐喜欢呆在家里,而我喜欢满世界疯跑,长此以往,呆在家里的变白了,阳光下的晒黑了。

我们的个性如此不同,我妈妈并没有因为我不能像姐姐一样安静的看书,而说我没有专注力,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钟意的领域里专注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最幸福的时光,无人打扰。如果非逼我看书,逼我姐跳舞,后果可想而知。

题外话,人生总是出其不意,现在我姐喜欢爬山、瑜伽,我反而喜欢站在家里看书、写字。二十年前,我们可能知道今天的自己吗?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批判某些机构挂羊头卖狗肉,也不是责备做父母的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而是希望父母不要将孩子的专注力作为一个问题来专门刻意对待或高度重视,造成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支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保护孩子原始的学习欲望,细心呵护孩子的专注和投入。

如果真的出现问题,也不要把矛头直指孩子,而应该反思整个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另外,我还想说,专注力的差别相较于孩子的一生成长和幸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根本不值一提。

孩子的人生不会因为专注力好一点而幸福多一点,也没有人因为专注力差一点而幸福少一点。(美天亲子陪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