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作文论》解读
(2015-07-02 16:06:49)
标签:
叶圣陶作文论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叶圣陶《作文论》解读
蓝调男人
【导语】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认识和把握任何一个事物,必须把握其本质及其规律。唯此,才能找到其发展的正确规律。
简单的说,世界是从哪里来的?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又到何方去?这是最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一点可以也必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作文也是如此。
叶圣陶先生首先对作文的本质以及作文的基本规律进行阐述,其中蕴涵着什么样道理呢?
在《老子》中有一句广为传诵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都有其源,并按一定规律发展而来的。
宏观世界遵循了这一规律,我们的作文思维也应遵照这一规律。
那么,作文思维应该如何建构?作文思维之源又在那里?
我们就从叶老先生的《作文论·前言》寻找启迪和答案吧。
(一)作文的本质
1、作文的产生——生活的需要和表达欲望
我们知道,工具性是作文的第一属性。
任何工具的产生,都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作文也是如此。
那么,作文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无论从天性上,还是从生活的实际上,都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传递给周围的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泛愈好。
这就是人类生活的需要,是最基本的表达欲望。这是作文的第一心理基础。
作文是人类生活的工具,不可避免的承载着人的思想和感情,使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这是作文的第二属性。这是作文的第二心理基础。
有的时候,作文并不是为了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对人类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自己的经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同时仿佛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非把这些内容用一个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可。
这就是人类的精神需要,是有意识的创作活动的开端。
作文从哪里来?
叶老告诉我们:作文源于两种心理——
作文是一个人的自身需要,这是作文的第一心理基础,即作文的来源。
只有人的内心产生了浓烈的表达愿望,才回去思索关于作文的方法和技术等问题,并有所感悟,写出来,就会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
所以,写作的欲望是作文的第一源泉。
因而,作文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作欲的培养问题,即作文兴趣的培养。
作文是个人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这是作文的第二心理基础,即作文的价值。
根据上述这两个心理,人类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先后创造了语言、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利便的,要推写作。人类说话、歌唱,是用声音表达思想。这些语言和韵律逐步发展为了作文的基本形态;同时,人们做出舞蹈、祭祀、战斗等动作,创造种种艺术,用艺术表达理想。这些动作和想象到后来就发展成作文的基本表现形式。
不论是普通人或文学家,不论是使用什么原料、什么形式的文字,总之,都是由这两个心理推动才动手写作,才能写作成篇的。
当写作的时候,我们心中自然会升起一种希望,就是所写的恰好表达了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所写的确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形式。
谁能够教我们实现这种希望?
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去思索关于作文的方法、技术等等问题,有所领悟,自然每逢写作,无不如愿了。
以上是关于作文的起源问题,即作文从哪里来。
作文源于两种心理——人的需求和情感表达。
首先,人类在生活中,需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告诉周围的人,而且越广越好。这是作文的最初动机,也是作文第一层次的内容。
其次,人们对现实中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自己的经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产生一吐为快的愿望。这是作文的意识的进步,也是作文第二层次的内容,并且价值高于第一层次。
作文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只有人的内心产生了浓烈的表达愿望,才回去思索关于作文的方法和技术等问题,并有所感悟,写出来,就会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此,作文的主体是作者本人。
作文教育实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记录和再现,脱离学生自身发展和自我认知去灌输所谓的作文知识是违背人类发展规律的,也是不可取的。同时,作文的内容来源于个人的生活和思想,远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背诵和简单模仿别人的方法,无异于饮鸠止渴,贻误终身。
所以,个人的生活需要和写作欲望是作文的第一源泉。
把握这一点,我们就掌握了作文教育的方向和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观察和思考人生。
当下“作文即生活”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完整,应该是“作文即生活的需要和实现”。
具体而言,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作欲的培养问题,即作文兴趣的培养。这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也是作文学习的第一步。
2、作文的原料——思想、情感
作文心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作文材料则是物质层面的东西。
那么作文最原始的材料是什么呢?
有了作文意愿之后,我们暂且把作文的方法、技术等等问题放一放,首先要思考作文的原料——思想、情感问题。
我们的作文,无非把原料变成文字。只有拥有了合理的、完好作文的原料,才会动手去写作的。
而这些原料是否合理与完好,必须经过考证。倘若不经考证,如果有些思想和感情属于负面的话,尽管在方法、技术上下了很多工夫,我们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是空洞无物,白费力气,并不能满足写作的初愿。因此,我们谈论作文,就必须正确认识作文原料的问题。
在作文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研究思想构成的路径,即所要表达的思想从哪儿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要进行情感提炼的训练,即怎样提炼出正确的情感因素,剔除消极的因素。学会了这些方法,才能够得到的确是属于正面的原料,才不致枉费写作的劳力。
或许有人说:“这样讲,把事情讲颠倒了。本来表达思想情感是目的,而作文是手段,现在因作文而去探究思想、情感,岂不是把它们看做作文的手段了么?”固然,表达思想、情感是目的,是现实生活里的事情,但是,要想有充实而美好的生活,就要有合理与美好的思想、情感;而作文,就要拿这些合理与美好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料。
3、作文的过程——陶冶情操并写成文字
那么,写作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叶老提出,思想、情感问题是作文的原料,这些原料必须是合理的,是美好的,要探究思想构成的径路,要进行情感凝集的训练,最终得到属于正面的原料。这样才不会白白浪费写作时光——写出只是无用的文章。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即作文目的和手段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表达思想情感是作文的目的,而作文是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
思想、情感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作文,就是以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料,把内心的思想、情感的具体化,变成一行行文字的时候的时候,一篇作文也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只是写得适当不适当的问题而已,后文中再作探讨。
作文必须源于生活,并且表现生活中的有意义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必须遵循自然法则。
当我们一直以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直把字、词、句、段、篇做为作文的基本材料,叶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作文是有感而发的,而所感只能是我们的思想和感情,并非那些记录思想感情的文字。作文的产生,一定要遵循先有思想感情这一核心内容、再有作文形式的运用的客观规律。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包括自发产生的和学习得到的),围绕这一内容,去选择和学习表现的形式。因此,学生思想的养成和情感的陶冶,不仅是优秀作文的先决条件,更是作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学习作文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内容决定形式,这是作文哲学思想,也是作文教师应有的认识高度。
有了写作意识,有了作文原料,怎样才能把握写作过程呢?
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谁见过但凭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的人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研究作文必须抓住根本所在,努力去探究思想、情感的事,我们的工作才得圆满。这是顺应自然的法则,也是我们研究作文应遵循的规律之一。
所以在这本小书里,要一并讨论“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与“怎样把原料写作成文字”这两个步骤。
第一步,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
获得完美的原料是一种探究过程而已,并非去寻找一种唯一的固定的模式,好像算术里的公式那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探察应当遵循怎样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是能够实现我们的希望的;道路也许有许多条,只要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地,我们一律认为有遵循的价值。
第二步,怎样把原料写作成文字。
至于探究的方法,要以我们平时的经验为根本。自己的经验,他人的经验,一样可以用来作为根据。自己或他人曾经用某种方法作文而得到很好的成绩,又曾经某种方法作文而失败了,这里边一定有原因。如能找出这个原因,我们就找到一条道路了。所以我们应当找到一些根据(生活里的情况与名作家的篇章一样地需要),作为我们研究的材料,运用我们的智慧,从中发现我们的道路和方法。这样,既使每次所得很少,不过一点一滴,但这是得自于我们自己探索和研究,这些发现将永远是我们的财宝,终身用之而不竭;何况我们一直这样努力,收获也不止一点一滴呢?
凡事遇到需求,就会想法去满足需求,这是通常的自然法则。因此,关于作文的探究应该是在有了写作需要之后,没有写作需要的人便不用探究。
凡是生活里重要的事情,我们总喜欢一边学习一边应用,非但不嫌过程繁多,而且还要务求精通、详尽。随时学习,也随时应用。各学科的成立是这样,作文也是这样。何况“想要写作”又是人们最易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今天尚未萌生的,说不定明天就会萌生;有些人早已萌生,蓬蓬勃勃地几乎不可遏止了;又有些人因为不可遏止,已经写下了许多成功的文章。
叶老从“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与“怎样把原料写作成文字”这两个步骤说明了作文的基本过程。
从上面两个论断不难看出作文的过程是一种探究过程。
至于探究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的经验,包括自己的,他人的,都可以作为我们作文的借鉴。自己或他人作文取得好的成绩,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把这个愿因找出来,我们就找到作文之路了。
(二)作文和文学的关系——本质相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作文称作作文练习或训练,这是值得商榷的。
事实上,学生的每一次作文,都应该是一次创造活动,都是对个人生活、思想、情感的一次提炼和丰富,这是我们必须及时关注的。
叶老在下文中,虽然分析的是作文和文学的关系,但也强调了作文实践的重要性,具有教育认识上的指导意义。
有一个应当预先解答的问题,就是“这里所探究的到底指普通文章还是指文学?”这是一个很容易发生的疑问,又是一个不用提出的疑问。
普通文章与文学,乍一看来似乎是两件东西;而细细分析,则觉它们的界限很不清楚,不易明确划分。若论它们的原料,都是思想、情感;若论技术,普通文要把原料表达出来,而文学也要把原料表达出来。
若就成功的程度来分说,“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便是文学。”在评论者的眼中两者是不同程度的两类东西。而在作者方面,没有不想竭其所能,写出最满意的文字的;而成功的程度究竟是怎样,则须待完篇以后的评判,又从哪里去定出所作的是什么文,而后再去探究其作法?况且所谓好与妙又是含糊的,到什么程度才算得好与妙呢?所以说普通文与文学的界限是很不清楚的。
还有一派的意见,认为普通文指实用的文章而言。这样说来,从反面着想,文学是非实用的了。可是实用这个词能不能做划分的标准呢?在一般的认为,写作一篇文字,或抒发一种情绪,如屈原的《离骚》描绘一种景物,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往往称之为文学。然而这类文字,在作者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快乐的情感,在读者可以产生美感,提供参考,何尝不是实用?至于议论事情、发表意见的文字,往往被认为应对实际的需要的。然而自古至今,已有不少这类的文章被认为文学了,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实用这个词又怎能做划分的标准呢?
既然普通文章与文学的界限不容易划分,从作者方面来看,更没有划分的必要。所以这本小书,不在标题上加什么限制,以表明研究的是关于作文的事情。不论想研究普通文或文学的写作,都可以从这里得到一点益处,因为我们始终承认它们的划分是模糊的,泉源只是一个。
第一章 诚实的说自己的话——作文基本规律
【导语】
人类认知规律及启示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无一例外的都包括两种形态,一是内容的客观存在,二是形式的主观表达,两种形态相对独立,构成事物的两个层次:外在形式的存在和内在形式的存在。
上述事物存在规律要求我们的认识过程,需要从两个阶段去展开,第一个阶段是对内容的认知,第二个阶段是对形式的认知,并且两个阶段是不可逆的。
但是,现实中往往是先接触和了解外在形式,形成了我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而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的印在我们的头脑里,很难轻易改变。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世界首先以物质性态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而我们大脑中的记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说,事物本身先于人的印象存在,即先有内容,后有形式,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的印象本质上是内容。
根据脑科学的研究结果,人的认知的目的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之下的内容。
人类的认知顺序是先从实物开始,进而学习并运用该实物的各种符号来进行记忆、理解,最终发现并总结规律,从而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教育恰恰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在具体操作中,把某种知识按照某种体系传授给被教育者。这种方式是人类发展的成果之一,但这种方式是否真正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是否所有学科都按照统一模式进行,还需要进行一些审慎思考和研究。
在作文教育方面,叶圣陶先生把内容放在了首位,其次才是形式。
这就是大师不同于常人思维的卓越之处。
本章主要讨论的是作文的内容。
(一)作文的内容——自己的话
回想一下我们的生活,自己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最爱说的是哪一类的话?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立刻做出回答——我们爱说有必要说的与欢喜说的话。
我们平时所说的话是口语,是人类的第一语言。
从人类的语言的产生看,就是人们为了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发表内心的感受。
具备了这两个心理,人自然会情不自禁地高兴地说。
如果既不是表白,又和个人感受无关,那就不必浪费口舌了。
这是生活中的人类,那么作文状态中的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如果没有什么想要表白,也没有什么产生某种思想或情感,就不会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所以,把口语变成作文,作文也就成了人类的第二语言。
在实际生活中,勉强写作的事经常存在,这也许是由于作者的不自觉或者由于怀有功利的心思,并不是根据写作的心理要求。比如,有的人读了几篇别人的文字,受别人的影响,似乎觉得自己也有的可写了;但是写下来的与别人的文字没有两样。有的人存着功利的心思,一定要写作一些文字,才得达某种目的;可是自己又没什么可写的,不得不去使用人家的资料。像这样无意的或有意的强勉写作,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就是机械的模仿。
也许这样说,那些没有写作意愿而模仿的人一定要出来申辩,说他所写的的确出于必要与欢喜;而有意模仿的人或许也不承认自己的模仿。但是,有一个标准在这里,用它一衡量,模仿与否就不辩自明了,这个标准就是“这文字里的表白与感情是否确实是作者自己的?”拿这个标准衡量,就可看出前者与后者都只是复制了别人现成的东西,没有作者自己的东西,模仿的批评当然不能免了。
至此,无意而模仿的人就会明白,感到这种必要并非真的必要,欢喜其实可有可无的欢喜,又何必一定要写作呢?还是不写得好。而有意模仿的人想到写作的价值,为爱护作文这种工具起见,也要遏抑自己的功利之心,直到确实有了属于自己的表白与情感才动手去写。
纵观那些名家名著的文字,无不是作者潜心研修,竭尽毕生精力.获得了一种见解,创成了一种艺术,然后写下来的,写的自然是自己的东西。
但是,人们的思想、情感往往不尽相同,有许多差异;现在必须要写出自己的东西,似乎既然别人已经说过,就要尽力避免不说,而要去找人家没有说过的话来说。这样一来,一般人岂不是可说的话很少了么?
其实写出自己的东西并不是这个意思。根据实际,也决不是这样。我们说话、作文,无非使用那些通用的言词;至于原料,也免不了古人与今人曾经运用过了的,虽然不能没有创新,而也不会全部是创新。
但是,我们说话、作文,自有我们的内在的根源,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别人的影响,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这内在的根源就与作家所获得的见解、所创成的艺术有同等的价值,是独立的;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的雷同,或且有意地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受到模仿的批评;因为它有独立性,正如两人外貌相似、性情相似,不妨碍彼此的独立,就如生物吸收了各种东西营养自己,却无碍自己的独立。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果真确有要说的话,用以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了。
更进一步说,人们的思想、情感诚然差异不大,但也决不会全然一致。先天的遗传、后天的教育、师友的熏陶、时代的影响,都是酿成大同中存在的小异的原因。
原因是如此错综复杂,这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有差别的思想、情感。那么,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出现与别人雷同的情况。
试看许多文学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具巧妙的文字,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据别人的文字,只把自己的心去面对风月山水;他们又绝对不会勉强,必须有所写才写;主观的情绪与客观的景物相互揉和,组织的方式又千变万殊,自然每有新作就成独创了。虽然他们所用的大部分也只是通用的语言词汇,别人也曾经用过,但这些文字的生命是由作者给予的,最终成为唯一的独创的东西。
探讨到这里,可以知道写出自己的东西具有什么意义了。
(二)作文的态度——求诚求实
既然要写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如果有所表白,应当是有关现实生活的事情,则必须合乎事理的真谛,符合生活的实际情况;如果有所思所感,应当是不吐不快的,也必须本于内心的积聚,发于情感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试想如果我们只知道写出自己的东西,却不是怀有求诚的心态,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写出的文章也只能是,凭空想象的的表白与浮躁浅薄的情感,因为无法验证,也将杂乱的出现在笔下,而自己却不知道。如果最后还自己不知道,这种写作就是一种徒然,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是很可怜悯的事情。
如果他随后觉悟了,就会引起深深的悔恨,明白有悖于常理的见解怎能够表白于人间,带给人错误,漂浮着地、无着落的偶感怎值得表现为固定的形式,耗费自己的劳动、心思呢?人们都不愿陷于可怜的境地,也不愿事后有什么悔恨,所以对于自己所写的文字,总希望的确是美好的。
虚伪、浮夸、游戏,都是与诚字正相反的。
在有些人的文字里,却犯着虚伪、浮夸、游戏的弊病。这个原因同前面所说的一样,有无意的,也有有意的。譬如论事,因为被才能所限制,自以为竭尽智慧、才能,还是得不到真谛。就这样写下来,便成为虚伪或浮夸了。又譬如抒情,因为被素养所拘束,自以为很有价值,但其实近于低级趣味。这样写下来,便成为游戏了。这是所谓无意的,都因有被蒙蔽,于是犯了这些错误。至于所谓有意的,当然也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怀着功利的心思,借以达某种的目的。
结果呢,或者是故意颠倒是非,希望混淆、迷惑别人的视听,便构成了虚伪;或者写墓志铭或祝寿词之类的,必须表彰善行、赞颂美德,便难免涉及浮夸;或者著书牟利,迎合人们的弱点,便会流于游戏。无论无意或有意犯着这些弊病,都是治学品行上的缺失,个人生活上的污点。假如他们能想一想是谁在作文,作文应当是怎样的,便将汗流被面,无地自容,不愿再担负这种缺失与污点了。
我们从正面与反面看,便可知作文上的求诚要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选取那些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要选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话、自己的话。
第二章
树有根,方可挺拔参天;水有泉,方能清澈甘甜;文有源,才会流芳人间。
古人有训,凡事要“饮水思源”,“源远流长”。“溯源”也是研究作文的前提之一。
作文是有规律的,总结和发现规律就要寻找它的源头。否则,作文就会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完成其承载的使命。
作文是有生命的,其源头必然是客观存在的,绝非书本上或想象中的事物。这一客观存在就是人类的生活,即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总和。
离开了生活,作文便失去了应有的内容和价值。
回归生活,作文方能根植于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基础之上。
(一)作文源头:充实的生活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我们已经明白了这就是作文的基本规律,但是,单单停留在口头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正如清澈的溪流一样,有了源头,才会不断的流出真实的水来。
从上两章里,我们已经得到暗示,知道这源头很实在,也很广大,不用到外面去寻求,而是完全由我们自己把握的,那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广,见识多,有发现事物规律的能力,有推理判断的方法,情感丰富,兴趣广泛,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等等。
拥有了充实的生活,我们还会再说虚妄不诚实的话么?
我们喜欢读司马迁的文章,认为他是大文学家,而之所以达到如此境界,全由于他具有高深的修养、丰富的游历以及伟大的志向、节操。我们喜欢吟咏杜甫的诗,称他是大诗人,而之所以获此殊荣,全都是由于他拥有浓厚的同情心与高尚的人格。假若要找反面的例子,要找一个生活空虚却被人称颂的文学家,我们却无法找到。
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并不象一个罐子或瓶子有一定的容量的,而生活是可以无限地扩大的,从不会有过大过充实的时候。
如果说要等到生活很充实了才作文,那这个时期将永远不会来到。而写作的欲望却是经常会萌生的,难道一律遏制下去么?肯定不会。
我们既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就当它是充实的。追求生活的充实,必须在生活进行过程中,不分先后。因此,只要是走在追求生活充实的路上,同时也就不妨作文。作文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自然要说与之相符的话,也自然能说出与之相符话。譬如孩子,他熟悉了人眨眼这个动作,后来又看见星星的奇妙的闪耀,便高兴地喊道,“星星在向我眨眼了。”这句话就是一篇成功的作文,孩子运用他的观察力、想象力,使生活向着充实的路发展,这时候自然而言的说出这么一句话,而这句话又恰好表达了他的想象与欢喜。大文豪写出的每一篇名作,也无非是这样的情形。
所以,我们只须经常扪心自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在向着追求充实的路上?如果是,那就可以无所顾虑,当写作的欲望产生时,便大胆地、自信地写作。因为欲望的产生是这么自然,原料的来源是这么真切,更不用有什么顾虑了。
我们需要引以为戒的是,如果生活陷入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却要强把不知道当作知道,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正如一个干涸的源头,那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如果不知道放弃,就会陷入模仿、虚伪、浮夸、游戏的毛病里了。
要使生活向着求实的路,有两个努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从实际讲,这二者也是互相关联、分割不开的。现在为论述的方便,姑且分开来讲。如果仅看它们的性质,本应是一本叫作《做人论》里的内容。但是,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也正是作文的源头,不妨在这里简略地探讨一下。
(二)作文基础之一——训练思想的途径
明确了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之后,我们还要梳理其中的脉络。
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其中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
我们已经知道思想和情感是作文的核心内容,那么思想和情感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讨论训练思想。
杜威学派的理论认为,“思想的起点是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因为要解决这种困难,所以人们要进行思想;思想的结果,疑难解决了,生活就会继续进行;与此同时,人在这一番思想过程中,经验就会更丰富一些,应付其他疑难问题的能力就会增长一些。因此,思想起于应用,终于运用;思想是运用从前的经验来帮助现在的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这样的思想当然会使生活的充实性无限地扩大开来。
思想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遇到疑难状况;
第二,找出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第三,假设各种解决疑难的方法;
第四,把每种假设所蕴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那一个能够解决这个困难;
第五,证实这种解决的方法正确,使人相信,并加以运用,或证明这种方法的谬误,使人不信不用。”
在这个顺序里,第三步的“假设”是最重要的,没有它就得不到新东西。而第四、第五步则是给它加上评判和验证,使它真正成为生活里的新东西。所以训练思想的涵义,“是要使人运用真实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使人有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能力;使人能够创造出方法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
至此,思想就得归结到“多积累经验”上边去。所谓经验,不仅是零零碎碎地接受种种见闻或接触到事物,而是认识它们,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我们所有的东西。
不论愚者和智者,都在一样的生活着,都有各自得到的经验,只是每个人的经验有深浅广狭的不同。
所谓愚者,得到只是很浅很狭的一部分,仅足够勉强维持他们的生活,除此以外就没有什么了。这其中的原因当然由于很少接触生活;而接触的多少不在于外部事物的多少,而是在于主观上的有意还是无意;无意应对接触外面的事物,接触也就少了。
所以我们要想经验丰富,应该有意地主动地接触外面的世界,并且常常持有一种观察的态度。这样我们看到四周的事物非常多,足以供我们认识、思索,增加我们的财富。我们只要运用着观察力,明白它们外面的状况以及内面的情形,我们的经验就无限地扩大开来。
譬如对于一个人,如果对他不加观察,擦肩而过,瞬间就会消失,彼此之间就不会有任何关系。如果对他稍加观察,至少这个人的面貌、姿态就会在脑子中留下一个印象。若进一步与他认识,更可以认识他的性情、品格。这些决不是毫无益处的事,而是足以使我们获得关于人的各种经验,对于我们做事论人都有用处。所以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是扩充经验的唯一途径。通过多观察,方能得到更多的经验。经验愈丰富,则进行思想的假设的来源愈广,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能力愈强,创造出新方法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也愈有把握。
如果我们作文是从这样的源头而来的,便能表达事物的真实,传递出切实的意思,而且所表达、所传递的文字也就是令人信服的、切实可行的,也就达到了内外一致,知行合一。写出诚实的话不是做到了么?
(三)作文基础之二——培养情感的途径
其次,讨论培养情感。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悲或喜就会产生某种感情,或者看到优美的风景也会产生某种情感,这一点是人人相同的。
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当情感产生的时候,人只是处于模糊状态,没有工夫再去做剖析或说明。等这时候已经过去了,才能回过头来去想。于是才觉得那个时候是悲哀极了或者喜悦极了,或者欣赏了美的东西了。
情感从哪里来的呢?
情感与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情感能引发各种机会,使我们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以获得新的经验;它又在前面引导着,使我们勇往直进,全心倾注,去享用所获的经验。
情感会给我们极大的恩惠,使我们的世界中的各部分互相联系,而且牢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生活环境;它使我们深入生活的核心,不再去计较那些为什么而生活的问题,而是思考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它是纽带,也是动力。我们之所以要希求充实的生活,而充实的生活的之所以可贵,简单地说,也就是因为我们有情感。作文的过程,就是发现、思考、培养生活中的情感。
当然,人的情感的强弱各有不同。有些人对于某一小部分的事物投入情感,对其它事物则不然。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不从这方面投入,也不从那方面投入,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都没有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毫不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导致这种心态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曾接近过生活的核心,总是离得远远的;而所以脱离生活的原因,又在于不做观察,缺乏经验,缺乏切实的思想能力。(因此,在前面说思想情感是“互相关联,分割不开的”,他们是一个没有首位的环,互为因果关系。)
由此可见,我们要想不陷入这一状态,就得从经验、思想上着手。有了真实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实的情感;成功就享受喜悦,失败就要承受痛苦,当然,也并不局限于一种状态。
我们情感,对于别人也会产生深厚的相同的情感。而这种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我们生活更加充实。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基因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然会发芽生叶,开出美丽的花,结得丰硕的果。生活永远润泽于情感之中,我们就会觉得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
现在回头讨论作文。
假如我们的情感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那么所有写出的文章,都属于真情实感;不是向人们表白,就是一吐为快。这样一来,写出诚实的话不是做到了么?
我们要记住,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断地沿着充实的生活之路往前走,再没有其他的好方法。走在这条路上,再加上写作的方法、技术等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澈甘甜的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