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展示自我,往往丢了学生
(2015-06-22 15:15:10)
标签:
真实与虚假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贾志敏老师当年针对课改后过于功利曾撰文疾呼:“时下的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正趋向于商业化操作,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课堂变成舞台,执教者由于在意听课者的反应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不同:前者,追求‘真’,后者,追求‘美’;前者,表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后者展示演员排练的结果。教学不是表演,不能变味,更不能异化。课堂上,要关注的始终是学生。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则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严谨和规范,需要按事物发展规律行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
贾老师的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课改后的一段时间内课堂的浮躁风。其实,就当下的语文教学而言,那种功利的思想仍然在某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学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弥漫着浮躁之风和低俗之态。
首先,有的课,尤其是公开课,为了使自己让评委满意,让领导高兴,不惜牺牲学生的情感(也包括听课者)为代价——提前反复进行演练,甚至连课堂上教师所要说的每句话都要提前设计好。岂不知,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因为我们所为之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简单接受知识的“机器”。单纯地考虑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怎么学,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按我们教书,并不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主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立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采取帮助他……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之要使学生自动。通常学校的自习,必须到我要学生圆,要学生方,这便大误。最好是学生自学,教者不宜应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但要看个人的个性,去适当点拨帮助他们。” 因此说,我们无论是上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不应该为了“表演”而着意进行“彩排”。因为“那对学生、教师和听课者三方面都没有好处,也可以说是有害处”(叶圣陶)。
其次,挖空心思地寻找所谓的新理念、新策略。我们冷静地思考,日前,我们究竟有多少新理念和新发明呢?就是当下新课改所提出的诸多的新理念有多少是真正“新”的呢?比如,新课改所提出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与2500年前孔子所提出的经典思想“有教无类”有何区别呢?再如,我们时下所倡导的时髦理念“与学生共同成长”、“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以及“愉快教学”,其实孔夫子早就提出更为精炼说法:“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说,“自主、合作、探究”被喻为新课改的亮点。如果研究过传统教育的人也会知道,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新的地方,就更谈不上“亮点”了。一是,先说说“自主”和“探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创精神,使学生养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就此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是从外而来的,必须经过自己的主动、自觉而努力地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强调:“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居安之,居安之,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其意思说,讲学习、深造要有正确的办法:说是要能自觉地去追求,自觉追求得到的,掌握的就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了,就可以积蓄很深,积蓄得很深了,便取之不尽,左右逢源。因此,孟子进一步讲:“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就会失掉。探求有益于收获,是因为探求掌握在自己手里。孟子重视学生自己钻研、自己探求,因为这样获得的知识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代替,要靠自己努力钻研、探求才能掌握知识和真理。他讲:“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的事,别人助自家不得。”在现代教育史上,叶圣陶先生堪称语文教育的泰斗,他多次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他曾经指出:“教师教任何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种境界: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是为了进入这种境界。”二是,再说“合作”。就是指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这里的“合作”既指生生之间的合作,也指师生之间的合作。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早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自己关起门来学习,没有朋友帮助,就不容易增进知识。因此《学记》认为,教育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相观而善之谓摩”,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特别推崇这种方法,提倡在师友之间相互切磋,不可“闭门读书,师心自是”。他说:“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这里说的“切磋相起”,就是通过共同探讨,相互启发来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相互切磋,不仅能解决疑难,丰富知识,而且还可以纠正谬误、发现真理。隋朝的教育家王通则重视教学上的讨论议论,认为天子公朝共议,相互讨论可以“兼采博听”,师生教学就更应该如此了。
这里,并没有否定新课改的意思,只是说我们不能为了功利,或者跟风而进行“数典忘祖”式地所谓创新。其实,教学讲究的是实在,来不得半点虚假,哪里用得着那么多花里胡哨。我坚持认为,我们的古人在教授语文方面,虽然有诸多的弊端,但总体来看比现代人强得多、效率高得多、魅力大得多,尽管那时教学手段较之现在简单得多。
最后,再谈谈PPT的使用。那本是国外传过来的舶来品,本来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对于很复杂的事物进行形象展示的过程。现在我们随意的一个会议都用PPT,只是把稿子搬到大屏幕上去了而已。在学科教学中,我认为,如果是数学为了展示复杂的公式推理或展示物理实验过程等,尚可,而语文课应该尽量少用。因为,语文学习是品味语言的过程,是学生头脑中想象的过程,是学、思和感悟的过程,这是声光电所不能代替的了的。然而,目前的一些语文课,尤其是展示课,仿佛不用课件就没有落实新课改精神,不用课件,似乎就不是精品课堂。其结果,音乐、视频、画面轮番上阵,讲啥展示啥,让孩子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没有任何文字感受力。这些东西破坏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使本来完整而美妙的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由大脑感觉和发生器官感觉的东西变成了视觉和听觉的东西。
总之,“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孙立权)教育不是功利事业,而是为了孩子未来生存和民族振兴服务的。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除却浮华,摒弃功利,静下心来为我们的下一代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刘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