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去的中师:让人翘起大拇哥称赞

(2015-06-18 11:01:13)
标签:

中师

分类: 呐喊.建议

    谈及过去的中师,教育人都会翘起大拇哥称赞。

    这样的称赞当然有足够的理由。

    您瞧瞧,当今小学教育界的名校长们,有很多出身于中师;当今在教育论坛上经常露脸的名角们,有不少出自于中师;当今活跃在教育理论界的几位大咖,多数拥有中师的背景。

    我这里讲的中师,是指老中师,说其“老”,其实并不老,就是上世纪的中等师范学校。

    那时的中师,是县城最高等的学府,是“灵魂工程师”的摇篮。

    那时的中师,招生享有特权,提前录取,直接从高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

    那时的中师,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几加几的学历接力,学习、读书是最开心的事情。

    那时的中师,可谓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开设的课程囊括了小学教育的所有学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科教育,学生文理兼容,体艺兼备,毕业后什么课都能教,而且教得蛮好。

    可是,后来,中师开始招初中毕业生,提前招生的特权没有了,生源质量开始下降。

    再后来,中师大多升格为大专,或单独建制,或与其他院校合并。

    中师这个特殊的层面渐渐消失了。

    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忽然消失,必然会在该系统中引起链式反应。中师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消失后,自然会对教育系统的结构及运行产生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师升格,学校领导级别升级,学生学历升级,可谓皆大欢喜。

    升格后的中师(已经不能叫中师了,我在此称其为“后中师”),完全按照大学学科的专业标准开设课程,培养高层次的专科人才。比如,数学系的,出来只能教数学,其他学科教不了。

    “后中师”时代恰巧赶上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期,毕业生是批量级培养的,这些高学历人才很快涌入中小学,顶替那些退休的老中师们。这批新教师给系统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各地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在统计报表上迅速攀升,彻底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不达标的难题。

    但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新难题也很快凸显出来,比如,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这个问题在农村小学尤其突出。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英语教师大面积短缺。在宁夏的一所小学,我注意到孩子们的书包中,除语文和数学外,其余的教科书都是崭新的。孩子们说,因为没有老师,其他课程没有上。

    小学的编制是有限的,教师数量随编制而定。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难题为什么这些年突然成了问题,难道过去就没有吗?重庆一位乡村小学校长说,过去的中师毕业生是文武全才,一个老师教几门课是常事,缺什么,随便哪个老师都能顶上;现在的新老师,只能教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而一所农村小学,原本就没有多少学生,养不起各科的老师……

    山东一位小学校长说,过去的中师是通识教育,而专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些新老师,比较注重本学科知识的讲解。知识是相通的,小学生最喜欢的,是那些知识面宽泛的老师。

    说到这里,不由得又让人想起过去的中师。

    唉,那时的中师……

    几年前,我曾想就此写一篇调查性报道,拟定的题目是“最后的中师”。“最后”嘛,有点到头的意思。作为一名教育人,对中师心有依恋。有依恋,就是不希望中师终结,不希望中师那种特有的办学特色断档。

    可是,升格后的中师是不会也不可能再降格的。

    只能提点希望:一是希望“后中师”在升格后不要丢了自己当年的看家本领,因为那些本领,是让几代中师人领业内风骚数十年的资本;二是希望“后中师”不要向高等师范大学靠拢,办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比如,按照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制定教学标准,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培养农村学校急需的“全科”或“多科”教师。

    仅此而已。(李曜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