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唯一必修课写作课警示:我国作文的大方向错了
(2015-06-12 20:43:14)
标签:
作文方向错了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哈佛大学唯一必修课写作课警示:
我国作文的大方向错了
每年高考后作文题目吐糟一片,命题者命的题貌似深刻实则肤浅,模棱两可、不伦不类的怪题,玩的是猫捉老鼠的游戏;指教者教的是套路八股,训练的是文字游戏,玩的是偷梁换柱的雕虫小技;写作者背的是范文,套的是模式,言之无物,初、高中生的思维水平仿佛幼儿园的小孩。
在美式教育中,几乎从小学开始,以作业或项目报告形式出现的写作就已经开始。但是在哈佛大学这样的学校眼中,可能学生们真的就是“不会写作。”
首先,学生往往无法进行清晰的表达,很难清楚表述论文应该讨论的思维难题。
其次,学生们经常会给出无法进行议论的观点——它们既不是明显正确又不是完全错误。
第三,学生往往很难有效地运用资源。
最后,他们倾向于避免谈及与自己观点相对的反方观点。
这些写作上的短板,实际上都是思维逻辑的缺陷。写作之所以被哈佛大学如此看重,正是因为无论学生之后进入什么学科,说明文写作课首先规范了这些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思维方式更严谨,更基于事实。
整个写作课程就是致力于教会学生建立可行的、有说服力的议论,以回应现实中的思维难题或疑惑。我们会在课程的一开始就介绍这些内容。
第一步,学生需要阅读一些标准的哲学论文,阐释“关于什么能在市场上合法销售”这一概念的论文;
第二,学生要去学习一两个能够提供物品是否具有商品性相关知识的案例,比如说,那些反对或质疑人体器官销售或贩卖婴儿的文章;
第三,在初稿中,学生要将这些资料中的知识和观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组织出来。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不是简单陈述其他学者的观点,而是“使用”其他学者已有的观点,来揭示自己真正想要说明的问题。
在课堂上,James Herron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他看来,这些讨论是写作之前必要的练习,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调整自己的思路,打磨论题。然后,学生将各自拟定话题,起草作文,然后将作文草稿分发给小组其他同学阅读。
组成小班的十几位同学都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看待问题的视角会非常不同,同学之间会直接地以自己的思维逻辑和阅读感受去提意见,比如哪里逻辑不完善,哪里的结论并不确切……收到各种反馈之后,学生们会反思一些建议或反驳某些质疑,然后修改自己的文章,再交换手稿,重新讨论、重新修改。
这样周而往复的草拟、修改过程磨练了学生对自己论题的思考,这个过程将他们塑造成真正的写作者,想让孩子们写出好作文,就必须让他们持续参与到一个实际的思维难题中去,而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深入钻研一个主题。
归根到底,写作课是教给学生以下能力的一门课:如何深入阅读和分析文本、利用证据、提问、结合原文素材、发展观念、组织论据,以清晰有效的方式与读者沟通。写作课教给了学生两种能力,第一是论证,学生要学会在一个空泛的论题中找到真正的思维难题,并做出有力的论证;第二才是写作,如何从一个原始的想法到一个粗略的草稿,再到修订过的文章,“写作课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厉害的写作者”。
一旦思维方式养成,这些思维技巧、写作技巧是很容易运用到功能性写作,或职业写作中去。有逻辑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更根本的能力。
由此可见:
哈佛作文是战略眼光,我国是战术策略;
哈佛作文是培养思维能力,我国是语言文字运用技巧;
哈佛作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是凤头、猪肚、豹尾的八股;
哈佛作文是培养治国安邦的大智慧,我们是培养鸡鸣狗盗的小聪明;
哈佛作文是有归纳、概括、统计、判断,有大数据,有理、有据、有结论;我国是例证,三个好例子就好,三个坏例子就坏,连写者自己都不信。
难怪,每年高考后吐糟一片,命题者不会命题,教者路数不对,写者写了一堆无用之物。
原因何在?大方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