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阚兆成
阚兆成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2168积分
  • 博客访问:305,726
  • 关注人气:4,792
  • 获赠金笔:4839
  • 赠出金笔:8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兑换私密博文现有金笔3支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两堂课,看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2015-06-06 09:33:18)
标签:

过程与结果

分类: 课程与课堂

有一堂课,是这样的:

学生分成4个小组开展“搭纸塔”的活动。

这4个小组在“搭纸塔”的过程中,组织方式不一样,分别与专制 政府、民主政府、寡头政府、无政府主义的组织方式对应。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学生把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说出来。

在这堂课里,“掌握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是教学任务,搭出一个又高又牢固的纸塔”是“搭纸塔”这个活动的任务。仔细分析,“搭出一个又高又牢固的纸塔”即完成“搭纸塔”这个活动的任务,并不能必然地实现“掌握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这个教学任务,在这堂课里,真正实现教学任务的是“搭纸塔”的过程。

 

还有一堂课,是这样的:

这是一堂课八年级的课,课题是“混合物的性质”。

这个模块的教学共有三次课,我们听到的这堂课是第二次课,前面那次课,从老师发给学生的“资源单”上看,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一则材料,理解“混合物”的概念。

其学习方式为先阅读,再填表,然后有一个练习,去进一步理解“混合物”的性质。第二次课的主题是分离混合物。首先讨论如何把混合物分离出来,然后就开始行动。

据上课的老师课后向我们介绍,后面还有一堂课,主要是总结交流,并将知识延伸一下。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堂课在设计上是一个整体,总的活动只有一个,就是把混在一起的小木片、食糖、沙粒和铁屑分离出来。

以上讲到的这些教学步骤,都是围绕这个大活动,并为了完成这个活动展开的。

上课伊始,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4小包材料,分别是小木片、食糖、沙粒和铁屑。学生把这些材料倒在一个塑料盆子里,搅拌在一起。这堂课的任务是:学生们要在40分钟内,想办法将这些混在一起的东西重新分离出来,装在袋子里。

我观察的这个小组,4名学生经过短暂的讨论,很快有一个学生从工具柜里找来了磁石,反复在混合物中提取铁屑。这一步做得很顺利,只是把铁屑吸取出来后,把铁屑刮下来显得颇为费力,因为铁屑太小,一点点刮既吃力也刮不干净。

我看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更聪明,他们用一张纸把磁石包起来,吸取铁屑后把磁石从纸包里拿出来,铁屑就干干净净落下来了。

做完这一步,小组的记录员在一张表格上记下有关内容。这张表格分为“使用的方法”和“利用的物理性质”,我观察的这一小组,记得还不少。

第二步的时候这一组讨论的时间有点长,主要是组员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时间太长,有人担心复原不了,最后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往盆子里倒水。木片浮起来后,他们用小勺把它们一一捞起来。

因为是湿的,有人找来了烘箱,略为烘了一下,就成了。同样,负责记录的人按“使用的方法”和“利用的物理性质”记录了有关内容。

第三步,小组4个人一分为二,2个人把倒出来的水放在炉子上烧,2个人把剩下来的沙粒放到烘箱里烘干。沙粒很快就烘干了,他们将其装袋,并记录下有关内容。

最后4个人都围在炉子旁,等水烧干后,他们把剩在容器里的东西倒进小布袋,匆匆在表格上记下有关内容。

赶在最后一刻,他们完成了任务:把小木片、食糖、沙粒和铁屑分离出来,重新装进小布袋,交还给老师。

有一个小组因为水倒得太多,等到水彻底烧干,他们就是最后一名了。

这两堂课,一趟注重过程的体验,一堂注重任务完成的结果。但其实,这是这两位教师根据该堂课的课程目标而故意设定的。因为,对于有些课,我们需要设置“过程性活动”,而有些课,需要设置“任务式活动”。

1过程性活动:任务是虚的,过程是实的

什么是“过程性活动”?可以用之前介绍过的课堂案例“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和劣势”为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阅读李海林的文章《游戏是如何实现知识学习的》)。

事实上,为了实现“掌握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这个教学任务,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活动任务,比如“策划一次郊游”,比如“完成一次荒岛探险”,只要以上4个活动过程是一样的,也同样能实现“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的教学目的。在这堂课中,关键不在于做什么活动,而在于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保证以下“活动规则”做到位——

如何决策由小组内长得最高的人做出,其他组员不得发表意见,只是执行组长的决定。组长有权监督指导搭建过程。

如何决策实行表决制,所有决策都必须通过半数以上组员同意后方可执行。

如何决策由两名最年长的学生做出。两人都有权(且权利相等)对如何开展活动予以监督与指导。

任何决策都需要获得全体组员的一致通过;每名组员有权在建设过程中任何时间叫停以对决策及程序进行讨论。

对于“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这个知识教学目标来说,“搭出一个又高又牢固的纸塔”这个任务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它是虚的,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这个活动的过程,即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以下问题有所体验——

你的小组活动完成得怎么样?并请解释你们小组的决策方式。

你们小组的决策方式的优点有哪些?哪些优点使你们成功?

你们小组的决策方式的缺点有哪些?哪些缺点使你们不成功?

2任务式活动:过程是虚的,任务是实的

如果说,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来说,“过程性活动”活动任务是虚的,活动过程是实的,之所以设计这个活动,要的不是这个任务的实现,而是过程的落实。

那么,“任务式活动”则恰好相反,“活动过程”是虚的,“活动任务”是实的,之所以设计这个活动,要的就是完成这个活动,要的就是活动的成果,过程是次要的,同样的教学任务,用这个活动过程可以实现,用那个活动过程也可以实现,但不管是用哪一个活动过程,都要出现同一个活动成果,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就不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或者不是这一特定的教学任务了。

3如何在课堂上巧用“过程性活动”和“任务式活动”

下面我们来比较这堂课里“分离混合物”的活动与“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里“搭纸塔”活动的不同。

从活动特点来看,“搭纸塔”这个活动在技巧上并不复杂,关键是搭纸塔的“方案的整体设计”。

在一个小组内,谁来主持这个方案的整体设计呢?其他组员以何种方式参与这个方案的整体设计呢?这才是“搭纸塔”这个活动的重点。

简单地说,纸塔能否搭得又高又牢固,关键看小组内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分离混合物”这个活动,小组内组织结构与组织方式并不重要,关键看谁能把混合物中的物质分离出来,“把某一种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这一个行为,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因为完成这一个行为的工具是“独立”的,谁找到这样的工具,谁就可以把某一种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从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看,“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这个知识并不隐藏在搭出来的纸塔里,这个被搭出来的纸塔本身并不包含“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的知识,“知识”产生于搭纸塔的过程中,“搭纸塔”这个活动的过程是治国的过程的模拟,所以在这个过程里产生了“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的知识。

但是“混合物的性质”,即小木片、食糖、沙粒和铁屑的性质,并没有隐藏在分离的过程中,或者说,过程本身与学生要学的知识无关,不管是什么过程,不管是先分离铁屑还是先分离小木片,学生要学的“混合物的性质”都没有不同。

学生要学的“混合物的性质”的知识,包含在混合物被分离出来的结果中。这里所谓结果,有两个标志,一是它是利用什么物理性质被分离出来的,二是它是用什么工具分离出来的。这两条都指向一个结论:混合物有什么性质。

从教学指向来说,“搭纸塔”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活动体验”。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某种东西,是教师设计这个活动的出发点。

换一句话来说,教师设计“搭纸塔”这个活动,要的就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某种体验,其教学目的的实现,靠的也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后续的教学也是建立在学生获得的体验的基础之上的。

一句话,如果这个活动完成后,纸塔是搭起来了,但学生没有体验到那个过程,或虽有体验却没有清晰地提取出来,那这堂课就不能实现教学目的,“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这个知识点就没有落实。

“分离混合物”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活动成果”,即真正将小木片、食糖、沙粒和铁屑分离出来。学生把这些东西分离出来了,一方面是一个证明,证明学生掌握了小木片、食糖、沙粒和铁屑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方法,学生通过将这四样东西分离出来而获得“混合物的性质”这个知识点。

如果这堂课最后也没有把这四种物质分离出来,一方面就证明“混合物的性质”这个知识点没有被学生掌握,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也没有找到掌握“混合物的性质”这个知识点的办法和通道。

小木片、食糖、沙粒和铁屑之所以能被分离出来,就是因为它们的某种物理性质被利用到。因此,这些东西被分离出来,就意味着这些物理性质被意识到并被使用到。

从可替换性方面来看,“搭纸塔”对掌握“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这个知识点来说是可替换的,因为这个知识与“搭纸塔”这个活动的关联点是“活动方式”,“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的知识点隐藏在“活动方式”中。

活动本身换了,但只要这个特定的“活动方式”保留,知识也就得以存在。

但是“混合物的性质”存在于“混合物分离出来”这个结果中,如果混合物没有被分离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混合物的性质”作为一个知识点就没有被“生产”出来,也就谈不上被学生掌握。

因此,“分离混合物”这个活动不可替换,替换了这个活动,知识本身就被替换了,就学不到“混合物的性质”这个知识点了。这个活动本身与这个活动的结果是统一在一起的,活动换了,特定的结果也就换了,它所隐藏的特定的知识也就不存在了。

4值得思考的问题

活动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学的知识可能是X,但我给学生布置的活动是A,A与X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用活动法上课,对A和X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决定这堂课的教学效益和效率。而如何处理知识与活动的关系,关键是对活动不同要素的特性的准确把握。

活动中的不同要素,对应着不同的知识,反过来说,不同的知识教学,应抓住课堂活动的不同要素做文章。在活动法中,应该在哪个方面大做文章,应该抓住哪个方面来实现教学目标,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方面,我们的研究太薄弱了。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

阅读(86)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