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的教学质量为啥与课堂精彩度不成正比

(2015-06-01 10:39:14)
标签:

名师

教学质量

分类: 阚侃教育

    名师的教学质量为啥与课堂精彩度不成正比

                   文\阚兆成

 

最近看了几篇对名师教学质量质疑的帖子回顾一下,觉得这个现象确实应该引起注意

 

蒙阴吧:大家注意了,蒙阴名师,就没有一个教学质量高的据我个人调查:蒙阴所谓的名师,教学成绩几乎没有好的,他们只会作秀,卖弄风骚,参加讲课比赛真行,但是华而不实,根本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提高学生的能力、成绩方面还真不行(几乎没有年级前三名的)。这些名师们应该去当演员,而不是当老师。教哪个班,哪个班的学生就发了,毁人不倦啊

 

安静的位置:名师们的教学质量都在前三分之一吗?用“操蛋”来形容我国的教育,听起来不雅,但是目前却最能表达我的心声。

 

2015-03-26,中国教育报微信推送了“赛课,究竟给老师带来了什么,提升还是折腾?”的文章,看看小A老师的赛课经历。作为省里的唯一代表小A老师参加了全国某学科教学比赛,为了给自己、给学校、给省里的专家和领导,交一份“完美”答卷,从前期的借班上课、课前铺垫到中期的专家团队轮流指导,再到后期的各种准备,小A老师的一节课硬是准备了一个学期。他说对于赛课最大的感悟是“把课堂当做竞技场是对教师智慧和创造最赤裸裸的挑战”。小A老师表示,为了这次赛课,他两个月没见过班上的孩子,辗转各校试讲26次,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停下来一心准备赛课,光是一堂课的费用就已经超过万元。终于,在种种压力下,小A老师在比赛前情绪崩溃,失声痛哭。

 

某市,称号最多最高的几位名师,教学质量级部倒数,还美其名曰,为了20年后的学生发展。

 

我也听过不少名师的课,听名师的课,与其说是在听课,不如说是在欣赏、享受。他们的课堂如此精彩,如此有魅力,关乎“情”字都很注重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同喜同忧关乎“智”字,具有很强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关乎“责”字,一节课准备一个多星期,修改十余次教案,试讲多次;关乎“研”字,把重点、难点、细节都研究透了,不仅“功夫在诗外”,而是“功夫在研究中”。

名师的课堂值得学习的地方确实不少,但是对名师教学质量质疑也非常有道理,名实相副者有,名不副实者也不少,这很大程度与评选标准有关系,与浮躁的社会风气也有关系

 

 

名师的教学质量为啥与课堂精彩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评出来的名师评选标准没指向质量。评委看的是各种证书,看的是文章,看的是表演般的课堂;没看过老师的备课,没看过老师批改的作业,没看过老师教的班的测验试卷,没听听同行们的反应、家长的反应和孩子们的反应,这样的名师质量不高情理之中。

第二,“成名课”并不代表个人的教学水平,而是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的教学水平,是教研组、全校乃至市县教研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为了准备课,对同一内容反复演练几次、十几次,是磨课磨出来的,老师就像演员,课的好孬主要在于演技的好坏而已。学生都是群众演员,是绿叶,关键是衬托主演的效果。

    第三,能拿出手来的就那么几节经典的课。什么时候上公开课就是一两节课,不是《背影》就是《荷塘月色》,不是《孔乙己》就是《窦娥冤》,不是《陈情表》就是《淝水之战》。常态课上的也不过如此而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这几节课上,天天琢磨、天天钻研,才使得这一两节课如此之精彩,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四,一部分名师的课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正道。一部分名师的自身素质较高、学术视野也很开阔,他们自觉地阅读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甚至生命教育的著作,具有了一定的跨学科素养。从文本中摘出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无限放大,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然后由此生发开去,展示丰富的材料,把自己的观点“精彩”地演绎一番,以展示自己的过度研究来博得“深刻”与“独到”的好评,以自我的标新立异而“彰显”学问的“渊博”。这部分名师所上的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学科示范课上成了哲学课、美学课或生命教育课,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正道。近年来的“迷路狂潮”常常让人困惑无比,课堂教学不是被当成“炫技”的舞台,就是被当成运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工具,越“眩晕”的课粉丝越多,像皇帝的新装一样。

   第五,质量不高关键是没有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教学质量与课堂精彩度不成正比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表面上看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堂课有自主、有合作,有预设、有生成,有质疑、有探究,有过程、有结果,热热闹闹,理念先进、讲解精彩、有独到之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质的看是事事为了自己,花里胡哨,独出心裁为的是博得喝彩;装神弄鬼,把芝麻当西瓜为的是增加亮色;过分的文以载道,彰显三维目标的价值;学生表象的活跃是更绿的叶衬托花更红更艳。再看看这些课,一般只管过程不管收获,没有课堂检测,没有课后练习,没有检查反馈,因此,这样的精彩如水中月镜中花,这样的名师纯粹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保住“名节”一定要走出自我小天地,成就学生大文章。

    我们呼唤从课堂里长出来的魏书生、于漪、孙维刚等将教学质量与课堂精彩度融为一体的真正名师越来越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