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的教学质量为啥与课堂精彩度不成正比
(2015-06-01 10:39:14)
标签:
名师教学质量 |
分类: 阚侃教育 |
最近看了几篇对名师教学质量质疑的帖子,回顾一下,觉得这个现象确实应该引起注意。
蒙阴吧:大家注意了,蒙阴名师,就没有一个教学质量高的。据我个人调查:蒙阴所谓的名师,教学成绩几乎没有好的,他们只会作秀,卖弄风骚,参加讲课比赛真行,但是华而不实,根本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提高学生的能力、成绩方面还真不行(几乎没有年级前三名的)。这些名师们应该去当演员,而不是当老师。教哪个班,哪个班的学生就发了,毁人不倦啊。
安静的位置:名师们的教学质量都在前三分之一吗?用“操蛋”来形容我国的教育,听起来不雅,但是目前却最能表达我的心声。
2015-03-26,中国教育报微信推送了“赛课,究竟给老师带来了什么,提升还是折腾?”的文章,看看小A老师的赛课经历。作为省里的唯一代表小A老师参加了全国某学科教学比赛,为了给自己、给学校、给省里的专家和领导,交一份“完美”答卷,从前期的借班上课、课前铺垫到中期的专家团队轮流指导,再到后期的各种准备,小A老师的一节课硬是准备了一个学期。他说对于赛课最大的感悟是“把课堂当做竞技场是对教师智慧和创造最赤裸裸的挑战”。小A老师表示,为了这次赛课,他两个月没见过班上的孩子,辗转各校试讲26次,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停下来一心准备赛课,光是一堂课的费用就已经超过万元。终于,在种种压力下,小A老师在比赛前情绪崩溃,失声痛哭。
某市,称号最多最高的几位名师,教学质量级部倒数,还美其名曰,为了20年后的学生发展。
我也听过不少名师的课,听名师的课,与其说是在听课,不如说是在欣赏、享受。他们的课堂如此精彩,如此有魅力,关乎“情”字,都很注重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同喜同忧;关乎“智”字,具有很强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关乎“责”字,一节课准备一个多星期,修改十余次教案,试讲多次;关乎“研”字,把重点、难点、细节都研究透了,不仅“功夫在诗外”,而是“功夫在研究中”。
名师的课堂值得学习的地方确实不少,但是对名师教学质量的质疑也非常有道理,名实相副者有,名不副实者也不少,这很大程度与评选标准有关系,与浮躁的社会风气也有关系。
名师的教学质量为啥与课堂精彩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评出来的名师评选标准没指向质量。评委看的是各种证书,看的是文章,看的是表演般的课堂;没看过老师的备课,没看过老师批改的作业,没看过老师教的班的测验试卷,没听听同行们的反应、家长的反应和孩子们的反应,这样的名师质量不高情理之中。
第二,“成名课”并不代表个人的教学水平,而是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的教学水平,是教研组、全校乃至市县教研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为了准备课,对同一内容反复演练几次、十几次,是磨课磨出来的,老师就像演员,课的好孬主要在于演技的好坏而已。学生都是群众演员,是绿叶,关键是衬托主演的效果。
第三,能拿出手来的就那么几节经典的课。什么时候上公开课就是一两节课,不是《背影》就是《荷塘月色》,不是《孔乙己》就是《窦娥冤》,不是《陈情表》就是《淝水之战》。常态课上的也不过如此而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这几节课上,天天琢磨、天天钻研,才使得这一两节课如此之精彩,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