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必要搞得如此复杂吗?
(2015-05-26 09:37:31)
标签:
简简单单才是真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课堂教学有必要搞得如此复杂吗?
阚兆成
课堂教学被“名家”搞复杂了,被“课改”搞复杂了,被“课标”搞复杂了,被“高考”搞复杂了,被“教研”搞复杂了......搞得教师不知道怎么教了,搞得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了。
近年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部分名师所上的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学科示范课上成了哲学课、美学课或生命教育课,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正道。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教学界颇有一定市场,执教者怀揣某一个自认为颇为高明的能够“启蒙”学生的观点,从文本中摘出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无限放大,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然后由此生发开去,展示丰富的材料,把自己的观点“精彩”地演绎一番,以展示自己的过度研究来博得“深刻”与“独到”的好评,以自我的标新立异而“彰显”学问的“渊博”。
不少名师自身素质较高、学术视野也很开阔,他们自觉地阅读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甚至生命教育的著作,具有了一定的跨学科素养。这本是好事,既提高了自身学术修养,又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为什么竟会偏离教学的正道,且愈来愈远呢?简单地说,是他们在学科丛林中迷路了,在这些学科知识面前产生了“眩惑”。恰如一幅非常名贵的书画,上面盖满了名人印章,结果人们看到的就只有印章,而看不到书画本身了,也就无法引起真正纯粹的美感。哲学、美学、课程论、方法论等知识,并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必须经过消化吸收、实践探索、迁移转化,才能成为学科教学的营养。近年来的“迷路狂潮”常常让人困惑无比,课堂教学不是被当成“炫技”的舞台,就是被当成运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工具,越“眩晕”的课粉丝越多。
一部分教坛新秀们迷失在了多媒体教学洪流中,一堂课动用信息技术的十八般武艺:动画导入、图片展示、视频介绍、音效烘托……形、声、色俱全,执教者把整节课的全部都集中到了课件上,把要提的问题,要说的话,教学内容、例题、解答过程、练习题,甚至作业都通过屏幕显示出来。把文本的相关重点、难点在各种链接中都能迅速得到答案。整节课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由原先“人灌”的课变成了“机灌”的课。
过于追求完美绝非一件好事,为了完美必然导致虚假、扭曲甚至异化,课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越来越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公开课已不代表个人的教学水平,而是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的教学水平。校级公开课是教研组全体动员,县级以上公开课是全校动员、教研人员全程参与。为了准备课,对同一内容反复演练几次、十几次,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让参赛老师放下所有教学任务,为一节课准备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这种课看多了,就和看电视差不多,给人的只是一种娱乐功能,情节全是假的,看谁投入多少、演技好坏而已。
这样的课让大部分老师说好真挺难,费时费力不说,效果孬好不论,单问常态课谁能这样上?关键一点是课堂为了谁的宗旨出了偏差。其实,课堂教学很简单:
教学目标要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足矣;
教学内容要简约,把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讲透足矣;
教学环节要简化,启发学生思考一两个有价值问题足矣;
教学方法要简便,真正能为学生所用足矣;
教学媒介要简单,把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让学生观察到足矣。
大道至简。化繁为简是一种大格局、大智慧、大能力。
好课,应该是一个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突出特点、大气磅礴的课;
好课,应该是留点时间,留点空间,留点暗示,让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的课;
好课,应该是用文本的“核心知识”培养出一点“核心能力”的课。
基础教育阶段一万多节课,一课一得就能掌握一万多个核心知识,我们做到了吗?
课堂教学说穿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过程。如果在一节课上,老师有意把这些问题遮掩起来,故意把一些毫无思考价值的东西搬出来炫技,这样的教师良知何在。课堂教学必须从艺术回归科学,从形式回归内容,从虚假回归真实,让教学从具有普遍规律中找到集体突围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