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什么不提“高效课堂”

(2015-05-15 14:19:21)
标签:

高效课堂

分类: 课程与课堂

在当今的中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最为时髦和最为被众人推崇的,首推“高效课堂”改革。但我们应对此保持审慎的距离,我们宁愿艰难地进行自我设计也不太愿意追赶潮流,是基于两点思考:

第一,   实践中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教学中努力追求高效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中国,当所谓“高效课堂”成为一种代表时尚的改革潮流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不少的地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名,直奔应试教育之实,高效课堂已经开始成为替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工具,或者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一种新的形态。

第二、理论上的缺失。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是三个关键词:效果、效率、效益。但实际上人们最为关注和可以量化的是效率,所以知识学习的高效率几乎就等于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学习的知识/学习的时间

这就直接导致4种结果:

1)在学习时间一定的前提下,必然要加大课堂知识的总量,所以我们看到高效课堂的经验中,不少都概括为“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问题是,中国的很多高中已经是2年要学完3年的课程,现在还要加量,这么多知识的量的累加,学生每节课能够承受吗?

2)在知识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必然要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追求每一分钟学习效率最大化。

3)为了追求每分钟的效率最大化,很多课堂被要求“堂堂清”,要求每节课的效果“立竿见影”,这就必然导致“急功近利”与“拔苗助长”,违犯了教育规律与人的成长规律。比如,佛祖打坐10年一朝悟道,按照高效课堂的效率观,那么前面9年等于0,显然违背教育规律;再比如人的生长周期是不一样的,都要在一样的时间掌握同样的知识,可能吗?显然违背了人的个体差异性。

4)为了追求每分钟的效率最大化,有的地方开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所谓“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相匹配,学校实际上已变成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老师也变成了和学生一起参与战争的“敢死队”。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主任、华东 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琨教授认为,真正的名校,基本特征有三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考试考得满意。他还认为,这样的超一流的名校中国不超过15所。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课堂最缺少什么呢?是缺少知识吗?许多老师在滔滔不绝,传道授业;是缺少方法吗?许多老师也是声情并茂,循循善诱;是缺少责任吗?许多老师已经是喉干舌燥,掏心掏肺。

我们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外部力量的要求、推动、逼迫,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都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学习”反而成为抑制学习的条件,因此学生学习很难有真正的爆发和突破。首都师范大学专家劳凯声先生甚至认为:“严格的等级制度、机械的记诵之学、压抑人性的教学方法导致了种种极其荒谬的结果。”

 其实,课堂最缺的是什么?我认为最缺的是情趣、生机、活力、激情、对生命的敬重,最缺的是学习的精气神,最缺的是一种推动学生生机盎然地去学习的力量,如果中国的课堂能够找回这种力量,将是教育莫大的功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