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吗?

(2015-05-11 10:21:23)
标签:

好学生

差学生

教师作用

分类: 呐喊.建议

“好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吗?”这一质疑,重要的不是否认老师的作用,而是确定老师的作用到底几何。贪功的老师好夸大自己的作用,客观的老师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不负责任的老师认为差生与自己没关系。从主客体、内外因、八大智能理论来看,教师的教在学习成绩上起的作用应该小于50%,学生的学大于50%,因为还有家庭影响等其他因素,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好学生不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差学生也不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

 

 

一位老师在博客上写到:“我作为教师有一种悲哀,就是好学生是自己学的,坏学生是老师没教好。”不管出于什么心理和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番话,它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尴尬的话题:好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吗?

如果说“好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那么坏学生肯定也是老师教出来的。”这一观点,为师者肯定不认可。那么同一个教师,同一个课堂,同一本教材,学生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起决定作用的到底是什么?

先看一下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人从出生就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存在,进入学校后并不能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影响他成绩的因素理所当然有很多,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后天努力等等。具体到学校教育,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于好学生,也许你课堂上讲的东西他早已自己看书学会了,对于差学生,你苦口婆心讲的那些公式定理他根本听不懂或者压根懒得记。这些话很多老师听起来似乎有些残酷,但有很大的可能是事实。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时候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影响,甚至赶不上网络或者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并不是说老师没有努力,而是教育本身就太复杂了,为人的教育又难上加难。

所以对于大部分老师而言,好学生之所以是好学生,也许是因为他天资聪明,也许父母对他的教育很有效,也许他找到了学习的途径,也许学生间协作的力量。好学生在这个老师那里是好学生,换个地方仍然是好学生,甚至还可能更好。为什么所谓的差学生总是让老师头疼?为什么多数老师都不提差生而总要用好学生来标榜自己的功劳?一个老师如果能够把让自己头疼的学生教育成让你赞不绝口的好学生,如果真能将把底子很弱的学生也能教育成“英才”,那我们应该给这个老师竖起大拇指,但又有几个老师做到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不要总认为好学生是自己教出来的,为什么学生犯错的时候老师从来不说是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老师,只要尽到了自己教育的义务与责任,好学生也好,差学生也罢,事实上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句话很不中听,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样,我们对待教师或许可以有一颗平常心,既不需要在学生有了好成绩时大加赞赏,更不需要在出现差学生后过多归罪。

显而易见好学生是学生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程度。作为老师,更多的是创设班级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再看一下主客体、内外因的关系。

古人说的好:“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不妨问问那些学业有成的人,他们谁会说自己的成功是受了某个老师的启发或者采用了某个老师教给他的方法获得的?都认为是自己琢磨研究出来的。若干年后,还能记住老师,对老师心怀感恩的,往往是当年被老师批评教育次数较多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内因,学习好孬决定权在学生个人。好学生天质聪颖,基础扎实,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自觉性高,计划性强。这样的学生,无论给谁教,成绩都优秀。无论放哪校,放哪班,都一样能考上。对待好学生,多数老师们都会偏爱有加。因为教这样的学生,成效快,容易让老师有成就感。

老师的影响只有投射到学生身上,学生经过自身的思考后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商和遗传因素。最多是让学生理解或掌握了更多的有关知识,多一些生活的体验,在情商上产生影响力。但学习靠的不是情商,是智商。

好孩子是很多不起眼的好习惯、好品质在悄悄地助他成长。作为老师,我们只需给他们提供更多这样的机会,更注重在他们略有懈怠时加加油、助助威就足够了。

如果把教育的作用无限放大,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一派胡言乱语。学生能不能成为好学生,这是学生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外在的影响只是影响,而且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教师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一千多年以前,韩愈先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何以传?“业”何以授?“惑”何以解?其实就是要启迪孩子的灵性,就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施展他们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天赋能力的环境。而不是把自己当成训练者,一手拿着训练的鞭子,一手端着盛知识的饭碗,大声对学生说:吃吧,不吃会饿死你的。有的学生胃口大,吸收好,吃得欢,老师就喜欢;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吃不下,教师就不喜欢。我想,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那还不如不要教师的好。让我们的孩子自由成长,让山川、河流、图书馆、讲座、各种各样的活动做教师,而不用那些只懂得用考试、升学给学生加压的人做教师。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孩子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因为,除了课堂,孩子们只有在火热而真实的社会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才能完善其人格的发育。

送过几届毕业班的教师,手下都出过那么几个好学生。一个班的学生,我是一样的关心呵护,一样的施教,相反在不同程度的学困生的身上花的经历更大,可为什么成绩不一样呢?可见,好学生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完全否认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事实上,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惟教师的教学方法,更不惟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洋思”也好,“杜郎口”也罢,模式千变万化,究其实质,无非是换了一个盛知识的容器,但教师手中的鞭子,还是那个训练的鞭子。与其他模式不同的是,他们训练出来的学生更容易适应“考试”的需要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