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是上课上出来的还是写出来的?

(2015-04-29 16:39:15)
标签:

名师

教育家

成长历程

分类: 阚侃教育

 名师是上课上出来的

 一个真正了解课堂、了解学生、懂教学、懂教育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所熟悉的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魏书生校长、李希贵校长等教育大家,他们的个人经历,就是对名师是上课上出来的?”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能发现教育的真问题,并在探寻解决之道中发现规律、凝练理念、产生思想只有教师,才是真正能把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完美结合的人。有经历才有体验,有体验才有思想。教师在实践中丰富经历,从体验中升华教育思想。

一些教师却把成为名师的路径归结为发文章、出专著,好像只要能写就能成为名师。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名师确实要著书立说,但其思想一定是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是真知灼见,能给人以智慧启迪的。这样的思想来自哪里?一定来自实践,来自课堂,是课堂真实的感悟、真实的发现。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行业,需要经验的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才能慢慢“析出”思想,到最后才能成“名”成“家”。在这个路径中,课堂是名师成长的土壤,教学实践是名师走出的基点。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学,所谓“名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名师是写出来的

“名师”与“教育家”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出名相对比较简单,“名师”可能确实有“名”,但教育家一定是有“实质内涵”。

确实有一些教师因为一两节“特等奖”的课就名声大震,四处走秀。这样的“名师”需要好好分析分析,获奖课是集众人之力千锤百炼出来的,如果自己没有主张,不过是在演绎,如果他除了一两节课,就再无新作,甚至销声匿迹了,那这样的教师绝不能算作“名师”;如果因为一节公开课让大家认识了他,人们越走近他,越发现他真的有思想、有个性,而且不断创新,不断给教坛带来活力与冲击,这样的老师是真的“名师”。

教育家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家必须立足于实践,但教育家的成长离不开理论建构,实践和理论是有密切关联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熟后,就要学会总结和提炼,把学到的、想到的做出来,把做到的写出来,把反思和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对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概括和提炼,再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就能把实践提升到新的理论层面。应该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张力,保持反思性教育实践与常规性教育实践的动态平衡,建构理论并使理论成为鲜活的现实。

真正的名师从来没有在意过自己在大众眼中的地位,真正的教育家也从来不会在意自己会不会流芳百世。如果真有“仅凭一两节课就成为名师”这种现象,那一定是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出了问题。如果一位教师在师德与师能方面没有成为同行中的表率,仅凭一两节不计成本、精心准备的课一举成名,是很难承受住“名师”这个称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