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兆成:让科学的理念推动课堂教学
(2015-04-25 10:42:20)
标签:
理念课堂教学 |
分类: 报刊发文 |
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课堂,课堂是老师永远的“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使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谁都无法取代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会使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程改革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包含三个层面的要求:鱼→渔→欲。授学生以鱼即教给学生知识;授学生以渔,即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学生以欲,则是最重要的,即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只有有了求知欲,才会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无需还给学生,因为从来没人抢占过学生的课堂,要还给学生的是学习的主动权,是学习的责任。
是教教材,用教材教,还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多对矛盾,其中,学生学习能力与教材内容难度是主要矛盾,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水平是次要矛盾。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师都站在教材一边,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把学生与教师间的次要矛盾升格为主要矛盾。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就会偏离主线。
解决课堂的主要矛盾需要教师和学生结盟,共同面对教材、进攻教材、征服教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降低教学难度,为学生征服教材服务。教教材、用教材教都是在解决课堂教学的次要矛盾。因此,只有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走向教材、战胜教材才是最恰当的选择。
是课越讲问题越多,还是课越教问题越多、越学问题越多?
快要下课的时候,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没有了。”我们习惯的教学方式是提出问题,老师、学生共同分析问题,把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课就结束了。
若干年前,美国一个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考察中学科学教育。他们听了一节公开课,按照我们的评课标准,应当说这是一节十分成功的科学课。但公开课结束后,美国考察团的成员却没有一个说话的,当征求意见时,他们才尖锐地指出:“学生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问题也没有了,这节课就不需要上了。为什么还要上呢?”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教学成为开发学生智慧的现代教学的一大特点。是从问题出发,还是灌输知识,这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重大分歧。美国人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想象又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形成了一种盲目崇拜书本 和老师的迷信思想,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自主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赖以孕育、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问”,“学”贵在问,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事物做深层次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更有效。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这是学生认真学习的结果,也是老师耐心启发引导的结果。好问题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启发诱导出来的,是学生学出来的。
从以上三个问题可以看出,一字之差可能导致主体错位、关系错乱、主次矛盾混淆。因此,进行有效课堂研究要从掌握科学理念做起。
《山东教育报》2011年12月6日 综合版 好文共赏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