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平衡教育法的主要观点
(2015-04-09 16:06:58)
标签:
平衡教育法王占郡 |
分类: 家校共育 |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
中国的很多家长是废了孩子的武功,然后让孩子去走江湖!
独立生存是家庭教育孩子的唯一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人,而不是培养孩子成才!
家长帮助孩子越少,今后孩子的能力就越大
学校教育不能够取代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练兵场”
时代变了,用老一套来教育孩子是错误的
后天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大因素
中国家长每天在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向失败
教育孩子,先从教育家长开始;教育孩子,还要教育老人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我们的后代的命运,影响我们的民族兴衰
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
80%的家长(包括有知识有地位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中国的高考是用一种现实生活中根本不需要的能力来评价和甄别我们的孩子
大学文凭并不决定孩子的人生成败
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机是0-6岁
赢不是重要的,想赢才是重要的
真正爱孩子,就要离孩子远一点
家庭教育,可以影响上下四代人的幸福
平衡教育法口诀:
三流家长养孩子,二流家长教孩子,一流家长陪孩子
孩子教育出问题时:三流家长怪环境,二流家长乖孩子,一流家长怪自己
三流家庭家长实现孩子的梦想,二流家庭孩子实现家长的梦想,一流家庭孩子实现孩子的梦想
三流的教育不让孩子玩,二流的教育孩子自己玩,一流的教育陪着孩子玩
中国80%的家庭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客观上来说多数中国家长天天在帮助孩子在今后更失败;家长们每天的努力,造成孩子今后的生活更困难。
这是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结论。
虽然这个结论看上去好像有些偏激和绝对,但是真正了解中国家庭教育现状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
我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大陆的家庭教育远远落后于香港和台湾,更不要说是日本、韩国、欧美了。中国家长们整体来看,无论他们的地位有多高,无论他们的钱有多多,无论他们的文化水平有多高,就是无论他们是不是专家、教授、市长、首富,都不能说明他们有能力有资格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们的家长都觉得自己会教育孩子,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会,他们只能说他们会生孩子。
大部分中国的家庭,实际上由于方法不当,他们教育孩子还不如不教育,放羊还好一些(当然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放羊式教育)。中国政府在这一方面也没有去做他们应该去做的事情,中国的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又加剧了孩子和家长的压力,减少了家长们的选择。
我在和家长们分享家庭教育经验的时候,经常有家长们向我列举孩子的各种头疼的问题,希望能够找到原因找到解决方法。家长们一般都把孩子的问题归到孩子身上,很少有家长意识到其实孩子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家长亲自造成的――无意识之中培养出来的。是他们在制造孩子的无能和问题。经过分析,大部分家长最后都对自己的问题认了帐,感到深深的愧疚,并做了反思。
所以,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不能完全怪我们的家长,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失败的方法造成的。以前经济全球化不明显的时候,国际化的竞争并不激烈,我们的落后因素也就不突出。现在我们的孩子和日本的、美国的、韩国的、德国的孩子有机会在一起去对比和较量了,我们才如梦初醒:原来我们在制造失去竞争能力的下一代啊!
历史上,很多国家如德国、日本的振兴,无不归功于先行一步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体系并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那么我们中国的教育体系究竟如何呢?它能够承载我们十几亿人的未来和希望么?
我们权且对比一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一些方面,以便让大家略见一斑。
【中国:培养乖孩子 vs. 西方:鼓励孩子尝试与思考】
中国家长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自己的孩子,看上去无私,其实是在无休止地给孩子添加内心被照顾和应该回报的压力。
中国的家长们比西方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要求和期望,就像今日的投资明天一定要回报、春天的播种秋天一定要有收获一样。体会一下中国家长们含辛茹苦、呕心沥血的付出,这要求也许没有什么不合理。
问题是为了今后能够很好地达到目的,中国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必须可以控制,最好完全受控制。中国家长们对于绝对控制的追求,造成中国家长们天天梦想培养一个“乖”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
一天我去莲花山公园散步,看见一个老奶奶领着一个小女孩也在游玩。这时小女孩用手指着草坪中一个开开心心玩耍的小男孩对奶奶说:“那是不是很好玩呀?”老奶奶看了一下小男孩,对小女孩说:“他不乖。你乖,不去玩那个!”小女孩于是眼巴巴地看着小男孩,不再说什么了。
这就是我们的家长,这就是我们的老人,我们就是在这样教育下一代的――我们限制了他们体验生活的权利,限制了他们与他人沟通的机会,限制了他们手脚头脑得到锻炼提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限制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我们总是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造能力,我们总是埋怨我们的孩子没有动手能力,我们总是评价说我们的孩子缺乏选择能力。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去培养和锻炼这些机会呢?
相反,一个西方家庭中,孩子的童真和潜力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开发,孩子们被允许动手去做很多很多事情。小孩子在玩水的时候,家长不仅不限制,反而会和孩子共同玩耍,哪怕是弄得满身湿透也不怕。还一边玩,一边鼓励,一边引导孩子思考一些现象。
在上海,一个老外雇了一个中国保姆。保姆一天看见外国小朋友总是吃手指,就轻轻地打了小朋友一下,示意小孩不要吃手。老外看见向保姆发火,问为什么。保姆说:他总是吸吮手指,很不卫生。老外说:“那你就经常把他的手洗干净就行了!我们不能限制孩子的行为和思考啊!”
【中国:家长动手帮助孩子 vs. 西方:鼓励孩子自己动手】
为了尽一个做父亲的责任,我花了六年的时间研究家庭教育,并分析了中外6个国家的家庭教育,有很多收获和领悟。甚至可以说:家庭教育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我们下一代有没有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我在加拿大一个湖边度周末的时候,看到很多野生的鹅、海鸥在湖边从游人的手上叼食吃的东西,孩子们非常喜欢喂食这些野鸟,因为可以近距离体验人和鸟的关系并仔细观察鸟的样子。
但是管理人员并不赞成游人们这么做。我看到一个牌子,上面写着:“A fed animal is a dead animal.”意思是说:“经常人工喂养的动物种群会灭绝”。一种动物,如果你不断去人工去喂它的话,长期下来,它自行觅食的生存能力就会丧失,由于杂食造成的消化能力和免疫能力也会丧失;久而久之,这种动物在环境的变化中就会被淘汰。
据说熊猫和北极熊的祖先是相同的,只是后来他们到了不同的生活环境之中:熊猫生活的地方环境优越、森林茂盛、可供选择的食物不计其数;而北极熊气候恶劣、食物匮乏,经常连续3个月找不到吃的。结果呢,熊猫什么都不愁,但是它只选择吃一种竹子,并且退化到了生不出孩子的地步;而北极熊的环境极其恶劣,经常几个月没有吃的,最终进化到可以下水抓鱼,至今生命力极强。
所以说,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只能扼杀生存能力。
北美的家长们对待孩子也是如此。老外和我讲:对孩子的爱要藏在心里而不要放在手上;不要轻易伸出你帮助孩子的手;拿出你充分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把鞋带系好、等待孩子自己整理行囊;不要剥夺孩子体验生活如刷碗、刷墙等的权利等等。
一次我去老外家,看见他们的三、四岁小孩子在洗碗。孩子的妈妈不仅不阻止孩子去干,而且还在旁边指导,并不断鼓励,一口一个“Good boy!”我说:你们不怕他把碗打碎么?老外说:这是孩子的乐趣,也是培养孩子的成本。
还有一个老外,说他的4岁小女孩想帮助爸爸用油漆刷墙,他的爸爸居然同意了。小女孩穿上工作服,有模有样地干起来,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油漆,而且她刷完的墙他爸爸最后还要返工重来。这又是为什么呢?女孩儿的爸爸说:孩子想动手做事情,这种热情是非常宝贵的!家长应该充分呵护这种热情,并用予以协助;另外孩子体验生活是必须的成长过程,这样她今后会生活的更容易更有信心。女孩儿爸爸说还有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自从她亲自刷了墙,以后她再也不在墙上乱画了。
我想,这需要家长更深的爱心和更强的耐心才能做到,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家长而言,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记得我们学校少年班的一个学生,入学后发现学校食堂的鸡蛋发楞,说:“这里的鸡蛋和我们老家的不同,我们老家的鸡蛋没有这一层硬壳。”原来他妈妈一直给他拨鸡蛋,他根本就不知道原来鸡蛋的外壳是硬的。
我们从而看到:要教育孩子,先要教育家长。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是讲给孩子听的,是讲给家长听的。台湾香港所谓的亲子教育、家长学校,就是这类专门为家长设立的。家长学到了方法之后,鉴于中国家庭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多数都和孩子家长生活在一起,故还要在家庭内部开展老人教育。家庭内部不统一思想,家庭教育是不容易成功的。
想一想,我们对待孩子的方法,比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方法可能还落后。
【中国式家庭教育是“废了孩子的武功,然后让他去闯荡江湖!”】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一个人要进入社会这个大江湖,必须具备很多能力才能很好地生存和打拼。这些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选择能力、生存能力、心里承受能力等等。由于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百般照顾,又极力培养乖孩子,家长们在孩子成长的旅途当中,并没有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本来由应该由孩子自己办的事情,家长们往往代劳了――比如时间如何安排?假期去哪里玩?书包买什么颜色?业余爱好的选择?选择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选择什么工作?甚至选择什么样子的老婆……都由老子包办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具有上述能力么?
一个深圳的高中生考上了重庆一所大学之后,不敢坐火车前去报到,因为他18年以来还没有一次一个人乘车哪怕是去过广州。
还有一个福建的家长,在孩子考上大学在北京报到上学不久,由于孩子在电话中说特别想吃妈妈做的馄饨,妈妈就亲手做了馄饨乘飞机送往北京,据说到了北京馄饨还是热的。
【中国:家长的绝对权威 vs. 西方:尊重孩子的人格】
有一天,我在深圳的电梯里面,看见一个阿姨对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高声训斥,就是因为小女孩进入电梯速度没有他要求的那么快。我就对她说:“你这样做,孩子还能有自尊么?孩子还能够快乐么?”这位阿姨回答道:“我这样做,孩子她妈妈还说我没有前面那个保姆凶呢!她妈妈说一定要让小孩子大人说什么,她就马上做什么。一定要非常非常听话才行。”
还有一天在深圳的公园里面,一个家长在训斥他的七八岁的孩子:“和你说不是这条路,你偏不信!就你有主意,我们大人都是废物!”小男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低着头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看来是小男孩曾经坚持选择一条更好的登山的路,显然最后是选错了,所以引来了家长们摧残式的报复式的斥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男孩挑战了家长们的权威,他没有家长们期望的那么听话,他总是自己独立地思考――而这些正是很多家长们不期望和不习惯的。
一颗探索生活的心被无情地折磨着,一颗独立思考的灵魂没有得到应有的呵护与鼓励。这场训斥,极有可能让他今后选择沉默、选择跟随家长,因为这样代价才最小。
这虽然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家长,但是这种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大部分家长身上都有的,是我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每天在伤害我们的孩子,在伤害我们的后代,在伤害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前途。我们天天觉得我们在努力培养下一代,殊不知我们的努力恰恰是让我们的孩子更依赖、更脆弱、更封闭,遇到事情等待帮助,遇到麻烦强调客观理由。
而同样的事情在国外,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幅幅不同的景象。
老外遇到孩子把事情办坏了的时候,总是在第一时间说:“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我知道你本来不想这样的”、“Good try!(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至少你学会了一种失败的道路”、“妈妈觉得你下次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爸爸和你同样难过”等等。家长们给孩子的是无尽的理解和鼓励。孩子们被注入新的动力,在家长们的理解和呵护之下去继续尝试,从而培养了积极的生活态度、独立的办事能力。
在国外的时候,有一次我12岁的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去另一个城市的集体活动,我太太在孩子临行前建议他拿上数字相机,照些相片回来。孩子不是很想拿,但是他还是采纳了妈妈的建议,带上了。
结果两周后他回来的时候,投都不敢抬起来地向他妈妈说:“妈妈,我把相机丢了。”我太太拍了拍我儿子说:“哦?不用怕。总结一下为什么丢的,下次注意就行了。”我儿子很吃惊地说:“我还以为你会骂我的。”我太太说:“不会,妈妈知道你也不是故意的,而且你也很难过,是么?其实妈妈当初拿给你的时候,就预料到你可能会丢失的。但是为了培养你今后管理贵重物品的经验,妈妈还是让你拿去了。这是我们成长的学费。所以妈妈不生气。”说着,我太太拥抱了我儿子。我太太说,在之后的几天里面,我的儿子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很多似的,不断地找我太太问:“妈妈,家里有没有什么我可以干的活?”这种孩子成长的过程,和期间孕育的孩子和家长的良好关系,真的令我们非常enjoy。
【中国: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vs. 西方:孩子是大家的社会的】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你是不能对别人家的孩子指手画脚的。当你看见张三家的孩子在随地扔垃圾,你能去制止么?当你看见一个孩子在汽车路上骑自行车,你会去告诉他这很危险么?当你看见一个孩子随地吐痰,你想和他聊聊么?一般来说,你不能。
假如你正在指责一个孩子随地扔垃圾的时候,孩子的爸爸来了,他对你的态度将会是怎样的呢?是会感谢你帮助他教育孩子呢?还是会指责你管闲事儿呢?或者当面不说什么,一转身就叨咕点什么呢?
那么在国外又是什么情景呢?
西方国家里面,最严谨的要属德国人了。有一个华人工程师和一个德国朋友在湖边散步,看见几个孩子在钓鱼。这个德国人和这个华人说:“你等等,我就回来。”说着,他就走向那几个钓鱼的孩子了。就看他和孩子们有说有笑,又好像看了他们的证件。正在这时,好像一个孩子的父亲也过来了,和这个德国工程师聊了几句,还握了握手。
这个德国人回来之后,我们的华人朋友问他怎么回事情?他说看看这些孩子们有没有钓鱼证。
华人朋友问他:“这个归你管么?”
德国人说:“在德国,孩子是我们社会的,大家都有责任来引导和教育。”
“那孩子们配合么?”
“配合,他们习惯了,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妥。”
“那孩子的爸爸会不会不高兴呢?”
德国人说:“不会的。他还感谢我了呢!”
… …
这种成人和孩子的关系,这种社会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种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是不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呢?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承认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在问题和不足面前的痛苦和反思,将会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很多社会现象表明:我们的文化在积极地演变,既保留了我们原来正确的东西,又适当地向其他文化汲取借鉴。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可喜的是,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很多家长都采取了相对弹性的态度:大学能考上最好,考不上也不会过分责怪孩子;孩子工作之后,去哪个城市、干什么工作,家长们干涉的也越来越少了。我见过一些有钱的家长们,把自己的富有和孩子成长的体验隔离起来,就是不让孩子过分感觉生活在优越的家庭之中;他们鼓励孩子去卖报纸、去打零工;不过早给孩子买房子、买车等等。
超女现象也反映出了80后的人群对于家长们的依赖心里也在减弱,他们一方面不迷信权威,一方面不对家长百依百顺。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去挣脱家长们对他们的束缚和限制。比如李宇春的妈妈就不希望她去北漂,想让她当医生,也不大赞成她进入娱乐圈;她的爸爸说李宇春最好能找个稳当的工作,比如公务员或者是公司职员。“谁知道她偏偏要唱歌。”这一代不在那么“乖”了。
周弘使用自创的赏识教育法,让一个有残疾的孩子树立了信心;童话大王郑渊洁,自编教材培养自己的孩子。最后,他们的孩子不仅成了人,也成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