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中国教育的病及治病处方
(2015-04-02 09:26:23)分类: 呐喊.建议 |
一、中国整个社会有巨大的考试压力,考试压力让孩子在成长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原因:一是教育资源仍然不够丰富,高等教育普及率低,这必然会带来考学压力。二是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变化中,由中下层向中上层攀升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学。当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很多人批评教育,但批评中国教育模式的多是精英阶层,他们认为这种残酷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是残酷的;但普通百姓多不这么想,他们更希望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合法权益被有权、有钱者侵蚀。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的影响。数千年来,中国人都推崇读书,特别是有了科举制度之后,中国人更是把读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历史上,关于读书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很多。譬如“孟母三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等等。
二、忽略学生心性和天赋,品德教育不够。心性和天赋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心性和天赋如何,对其未来从事哪一类行业或岗位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才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当前很多年轻人哪怕到成年后,心性仍不成熟,常常想法极端、过于自我和自私,没办法用客观和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和看待社会,经常长时间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时而有极端者还会报复社会。在现代社会,我国在品德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如此结果是,我们社会的青少年知识文化认知水平普遍提高了,但道德修养水平却某种程度上下降了。这些问题,已经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及文明的进步。
三、我们的社会实践教育做得不够。由于考学压力,我们现在的孩子普遍基础科学理论学得好,但社会实践能力普遍弱,很多学生在学校出类拔萃,非常优秀,但出得校门,却无法适应社会。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如果只是个例也就罢了,现实是相对是较为普遍的。反倒是有一些在学校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在成年后各自领域中做出了更卓越的成绩。
四、中国式教育缺乏出“大师”的土壤。如今,我们专业领域人才济济,但“大师”级人物不见。近代可以勉强获得“大师”评价的人,基本都属清末培养的人才。那么,中国现在的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呢?一是中华文化在近代遭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和自己的严重破坏。大师是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西方的大师如此,中国的大师也是如此,历朝历代的大师都是如此。但是,由于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华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同时也遭到了自己人的严重破坏,这个重新整合的过程需要时间。如今,我们仍处于整合自身文化基础和融合西方文化的进程当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补差距,要真正培养出大师,还需要时间积累。二是中国引进的“苏式”教育确有束缚人思维的地方。我们知道,当前中国整体的教育模式仍是从苏联引进的“苏式”教育,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思维具有约束性作用。譬如,学习语文,就必须按照教案的中心思想去学习。这种教育,在进行普及教育方面具有优势,现代的教育机制犹如工业化时代的作业工厂,能培养出相对较为一致的工业化人才。但是,这种机制却容易让人丧失个性的创造力。在这方面,我们缺少相应的自由度,思想解放得仍然不够。三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因应试因素导致文化底子培养的缺失。我们知道,我们的教育从学龄前就开始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了小学,为小升初就要开始去进行各种学业科目的补习;到了初中、高中,学习压力更大,补习更多,这让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再去发展别的爱好和天赋。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本该在幼年和少年时期进行的,需要扎扎实实缓慢打地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教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应试。这么做的结果,必然影响孩子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必然会影响他们看待社会的高度、角度、广度和深度。大师,首先要有境界,能够超脱于现实而看现实,超脱于专业来看专业,超脱于细节来看细节……可现状恰恰相反,我们今天培养出的人,往往是就现实而看现实,就专业而看专业,就细节而看细节……思想不能充分解放,境界不能真正提升,又如何能出现真正的“大师”?
中国教育应该做哪些改进呢?
一、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重德行、天赋和心性教育。 早期中国教育,从6岁到8岁入学开始,先学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功课,而是“洒扫、应对”。所谓“洒扫、应对”,就是扫地擦桌子这种小事,然后就是怎么和老师、长辈以及同辈交往、相处,日常中应该如何有分寸、有度地去处理这些关系。说白了,这个世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学习这些,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这些,我们现在是缺失的,我们现代教育很多人到了成年都不懂的这些。
我们现在的教育属于工厂化的“产品式”教育,出来的“产品”共性多,个性少,天赋发展得远远不够,在心性教育上更是缺失。工厂化的教育有什么好处?普及基础教育来得快、效率高;坏处是,压抑了个性,遏制了天赋,对心性成长关心和关注不够。未来,我们如何在现有“工厂化”的基础教育体制上,能更好地推动个人天赋的发展,更好地张扬个性的正能量,同时还能兼顾青少年的心性成长,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领域。
二、青少年应在应试教育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教育。
看动物世界,我们看到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本领都是在成年之前学会的,成年之后基本就靠这些赖以生存了。我们人类的成长期更长,这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时间,这是我们人类的优势,但成年之后的学习能力相比成年之前仍然有很大差距。
人是社会人,人生毕竟不是为了考试,我们应该在成年之前参与更多社会实践,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在理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实践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今天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管理自己,不知道如何发展的原因。莫说在大学,很多人哪怕到了社会上,依然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弱化了社会实践的学习,否则青少年的学习时间过去了,可能一些对社会的认知机会就彻底失去了。老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老师在学校向学生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传授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应该更紧密地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早地和社会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从而提升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以及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国应吸收和改进中国历史上的精英教育经验。中国古代的教育很有特点,是非常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譬如,从青少年就开始规定了必读的思想类书目,在掌握了这些书目之后就是学习各个领域的专攻技能。譬如,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就是必须掌握“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来,儒家要求学子们必须熟读《六经》。
为什么要从年轻时就掌握这些?因为这些是“经”。人生必须有“经”方能立人、立德、立思、立论,才能据此发展自己的“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必须先学“哲学”,先将思想境界搞上去,到成年再搞各个门类的研究就容易多了。古代人们将这些思想之学叫“道学”,而将各种技能称为“术学”。有道方能驾驭术,没有足够高的思想境界,如何在术的领域达到巅峰和顶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如果能听高人讲些思想感悟方面的东西,当自己开悟一些,个人为人处事能力或专业能力就会提升。可是,反观今天的教育,我们过多地注重“术”的教育,对“道”的教育极其缺乏。这种教育方式在青少年时期容易见到成效,但到了成年往往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很多各行各界的牛人,就是突破不了思想瓶颈,结果也只能停留在某个领域的权威或精英层面,无法到达“大师”的层面。
所以,我们如果能吸收我国古代的那些精英教育方式的精华部分,融入到现代的教育当中,或许在教育领域就能形成新的突破,中华文化就能迎来真正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