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中西教育比较看我国学生成才的10大障碍

(2015-04-01 16:03:27)
标签: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

成才障碍

取长补短

分类: 阚侃教育

成功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构成了成功的成本,限定了走向成功的速度,降低了实现成功的几率。走得慢是因为在走弯路,不得不走弯路是因为遇到了许多障碍。

1、学习目的。西方国家的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个人需要啥就学啥;而我国强调个人要服务社会,社会需要啥学生让学

    2、培养目标西方大学实施通才教育,专业很宽泛,学分制管理,为不可预测的未来培养学生,以便在变化多端的职业生涯中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而我国大学属于专才教育,专业分得很细,希望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使用大学里学的技能。

3、兴趣西方教育注重保护好奇心和兴趣,注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并按照自己的设想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早地建立了未来事业所需要的基础。而国教育注重储存知识为未来有可能的应用做准备,没有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上下工夫。

    4、课程广博与深窄。我国基础教育使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限定在狭窄的课堂与教科书里美国基础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的广而博是一种基本教育理念,包括重视阅读,重视拓展知识面,提供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学校为学生的发展努力扩大空间,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无限空间里自由发展。

5、教学难度与速度。我国教学进度超过了儿童的理解能力在观察科学现象、掌握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儿童能力提高的实际速度比成人以为的速度要慢。我国学校提前教给学生的那些超过他们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教师教得累和学生学得累,而且最终学生还是没能消化,所以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都白白浪费了。国外降低难度、减慢速度的学校课程是遵循儿童学习能力发展规律的,而且的确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6、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被动灌输,或主动参与的形式获得,但隐性知识只能通过主动参与的实践性活动,即通过切身体验而获得。由于人的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显性知识的超剂量吸收,就是剥夺了隐性知识的积累。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以隐性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换来显性知识的高积累,注重显性知识的我国教育,让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并费了很大力气学了一些考完就忘的书本知识,最后学生什么能力都不具备。

 7、结果与过程我们的教育是通过直接把正确思路和最终结果告诉学生的方法来缩短儿童的成长过程往往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所需要的足够时间,没有经过思考和试误的过程,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当我们迫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书本知识时,他们失去了培养综合能力和积累隐性知识的机会。我国学校因教学内容过多而迫使教师忙于赶教学进度,也就无暇顾及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认知风格,没时间等待学生的思考,也没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是,让学生能快速回答出正确答案。

8、教师。国教师的作用犹如传输知识的传送带,保证的是学生知识量的积累。而美国教师的作用犹如鼓舞士气的打气筒,保证的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充足。

9、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动力,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学,使学生很自如地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得虽少但用得多,而会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识知识只有通过使用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校教育不注重实践,学生尽管学得多,但学的知识不会用。

被公认擅长考试的我国学生,其实并不是什么考试都擅长,凡是涉及实践性强的考试,我们就比不过人家了。譬如,英国文化委员会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雅思考生在写作和口语单项考试中近几年来的分数都是全球最低的。从分数看,阅读还不错,但是写作、口语相当弱。所差之处是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学了却不会用。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大学生这样花如此大的代价学无使用价值的应试英语,而在英语学习上所花费的无用功无疑加大了中国青年人在成功方面的时间成本。

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是畸形的,所具备的能力也是畸形的,从个人成功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以后再发展与工作需要、社会需要相匹配的知识与能力实在是太晚了。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的脱节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10、高考对人才的选拔。在西方已经有足够的余力去考虑如何为优秀人才的成长铺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来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而考虑的是如何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如何让不同背景的学生以公平的方式通过升学来改变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