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
(2015-03-31 14:33:24)
标签:
清明节生命教育生命思考 |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
又到清明时节,孩子们免不了会接触到“死亡”、“祭祖”、“扫墓”这类的词语。低龄孩子对生命认知有着较强的欲望,但在成人的世界里,这一话题却往往被视为“禁忌”。教育专家建议,清明节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让孩子正确面对,既不感到害怕,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 4月1日《南国早报》)
每到清明时节,焚香祭奠,扫墓踏青,寄托哀思,是不变的主题。心理学学者张德芬曾说“不知死,焉知生。了解死亡、期待死亡、拥抱死亡,不但能让我们活得更好,也让我们扩大自己的视角,对人生有一番不一样的领悟”。为了更好地珍惜“生”,请让我们虔诚地俯下身子,跪拜在先人的墓前,多去体会死亡的味道,思考死亡的价值和意义:回味历史的沧桑,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永久的温情真情。让我们更加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清明时节,要多一些生命的思考。一位朋友说,每次去火葬场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心总会沉甸甸的,总会对人生和生命进行深度思考。自我也真的在这种思考中,得到了更多的淡定从容、人格静气。这就是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给予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收获。——清明节挖掘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也是一种死亡教育。
不要认为思考死亡“不吉利”,作为一种生命进化过程,社会发展规律,这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也无需回避,只要从中能得到更多有意义的生命思考、人生动力。美国一些小学还开设了“死亡课”,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担当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戏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因为生命教育就应该从“死亡教育”开始。
近年来,我们不时听到一些孩子轻生的极端案例,也提醒着我们家长要重视生命教育,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为此有学者提出要将生命教育引入中小学校园并逐渐在社会普及,而清明节无疑是最好的教育载体,有利于加深孩子对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的认识,思索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在清明节来到之前,家长们不妨多跟孩子聊聊那些和清明有关、有趣的故事和习俗。清明祭祖的本质是一种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家长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在那个庄严肃穆的空间做一番深沉的思考,为人的存在、生命的发展,留下一点感悟的时间,激发出更多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