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教育是“禁”出来的吗?

(2014-12-26 09:29:58)
标签:

禁令

禁止

不准

分类: 阚侃教育

       大家都已经接受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一个理念,然而,在管教育、办学校方面出现了与这一理念相反的做法,那就是“禁令”满天飞。

       现在各地教育部门管理学校、考核教师,都爱用禁令 有人统计,建国后教育部已发50多道“减负”禁令,效果如何?路人皆知。福建省教育部门20141月份出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明确规定20条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如果违反这20条禁令中的一条,师德考核就直接不合格。201310月,成都市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若干规定》中,总共20条规定,出现了9个“严禁”,6个“禁止”,2个“严格控制”。201312月,长春市教育出台五禁令七严格八不准 在山东各地都执行着中小学教师十不准 全国上下教育部门,涌动着一片严禁的热潮。

这些“严禁”大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基本的教师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则是教育行政部门发狠话。但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教育行政部门热衷出台禁令,首先,是不信任学校,把学校当做没长大的孩子;其次,是不尊重教师的基本权益,把教师当佣人而没当主人,这都表现出教育部门不善于用法治思维管理学校和教师。

近年来,应试教育越演越烈,择校热、补课热、家教热、奥数热、竞赛热高烧不断,最大的责任应在政府部门,没有推行义务教育的均衡,没有改革中高考制度,可是,教育行政部门却通过禁令,把问题成功地转移到学校和教师——你看,我们已经严格禁止择校、禁止补课、禁止家教、禁止奥数,是学校和教师顶风作案,是家长的心态有问题。更令人叫绝的是,这还成了教育政绩之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几乎都是严禁择校而不是改革资源配置体系;实施素质教育都是严禁补课而不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一道道禁令,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教育空间高度压缩,学校和教师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被家长管着,吩咐这不准,哪不能,教育的个性和创造力严重萎缩,管理部门、学校、教师之间的不信任加剧。更重要的是,无所不在的教育行政部门禁令,让政府部门、学校、教师的权责边界模糊不清,在貌似严格的教育管理中,教育行政部门该做的事不做,却把行政之手伸进不该管理的领域,这才让教育的问题,越治理越复杂。

       在我国新一轮教改即将启动之际,最应该改革的地方,是约束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思维和方式。如果改革不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边界,不调整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师的关系,还是沿袭过去的教育管理思维,而仅在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上改革上下功夫,“禁令”满天飞,就如同让学校戴着镣铐跳舞,难有精彩可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懂得不仅要给孙悟空“紧箍咒”还要给“金箍棒”,教育改革要多给学校一些“金箍棒”,少念“紧箍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